经济微观察|零陵区水口山镇:牛产业方兴未艾@湖南日报要闻版

刘跃兵 陈斌 杨文哲   湖南日报   2025-01-13 07:14:13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陈斌  杨文哲

年关将至,地处湘桂交界处的永州市零陵区水口山镇,小黄牛加工产业兴旺发达:农贸市场,各地客商、消费者慕名前来购买牛肉;加工企业,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牛扣订单……

镇党委书记朱阳辉介绍:“小黄牛是水口山一带的特色肉牛品种,养殖历史上千年。2024年,全镇小黄牛养殖、加工等实现产值1.8亿元。”

食杂草、饮泉水,小黄牛品质优

口中吆喝,手挥长棍。水口山镇兴龙村养牛大户李满福驱赶牛群前往山脚觅食。

说起本地小黄牛,李满福兴致高涨:“水口山小黄牛适合放养,以山间的杂草为食,饮山泉水,养殖36个月左右出栏,整头牛的重量300公斤左右,出肉率40%左右,肉质鲜甜,每公斤售价130元左右。”

然而过去,当地各家各户分散养殖,小黄牛数量不多,没有形成生产规模。

“全镇山林面积12万亩,草料丰富,水源丰沛。镇里因势利导,加大政策、技术等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黄牛养殖、深加工产业。”朱阳辉说,不少本镇籍经济能人返乡创业。

11年前,在外承包工程的李满福,认为规模养殖小黄牛大有可为,毅然返乡当“牛倌”。

经过数年摸索,李满福积累了不少规模放养小黄牛的经验。他介绍,关键要勤。春夏秋三季,李满福夫妇早上6时赶小黄牛出栏,让牛在山脚、林下吃草,10时返回;下午3时至7时,再次到山间放牛;冬天,上午10时赶牛出发,直到下午4时返回。

李满福每年养殖小黄牛150余头,年均出栏70多头。品质好,不愁销。

大塘村46岁村民唐俭贵,在外跑运输多年,赚到“第一桶金”。8年前,他返乡养殖小黄牛,每年出栏50多头。

目前,水口山镇发展小黄牛养殖大户32户,年出栏小黄牛8000多头。

精选食材,技术攻关,传统美食成产业

牛扣,即用带皮牛肉制作的扣肉,是水口山镇的一道传统美食,当地宴席上的主菜。这道菜富含胶原蛋白,酥而不腻,Q弹不油。2023年,水口山牛扣烹饪技艺入选永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这道传统美食已经发展成为产业。全镇有20多家牛扣加工作坊,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水口山社区今年60岁的居民杨华秀,从小跟着母亲做牛扣。她在集市上创办了一家牛扣加工作坊,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

杨华秀告诉记者,做牛扣选用本地食材及佐料,经过炖、蒸等10余道工序,用时2个多小时出锅,火候的掌控极为关键。

2023年,水口山镇杰龙塘村村集体入股,与该村经济能人李平荣共同创办牛扣加工企业。

李平荣开过公司,做过餐饮,师从水口山镇多位牛扣制作高手。他烹饪的牛扣屡受客人称赞。后来,李平荣萌生了创办牛扣加工企业的想法。

创业之初,没有现成的加工设备、生产流程和标准。镇里帮助李平荣联系科研院所,积极攻关。

李平荣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试验,不断尝试、改进。经过半年数百次试验,团队改进了现有食品加工设备,建成牛扣加工生产线,形成标准化生产工艺,使产品保持了传统美食的色香味。真空包装的产品在常温下保质期达180天。

李平荣带领团队继续努力,开发出10克包装的开袋即食休闲牛扣、自热牛扣等3个系列10多款产品。该产品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受到消费者欢迎,供不应求。

原载《湖南日报》2025 年1 月13 日第4

责编:陈程

一审:陈程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