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 2025-01-13 07:15:18
短短三年,靖州林下经济产值从25亿元增长到55亿元
杨梅树下茯苓壮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畅
通讯员 李大升 肖扬琳
寒冬萧瑟,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五里冲林下经济基地,郁郁葱葱的杨梅树排排站立,如卫士般守护着“潜伏”于泥土之下的茯苓。
“这种种植模式,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保证植被均衡,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茯苓采收之后还能给杨梅树留下有机肥料,节约成本。”该基地相关负责人吴有清说,“基地每年可产鲜茯苓1.1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杨梅树下种茯苓,现已是靖州发展林下经济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靖州拥有林业用地面积271.1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1.83%,森林覆盖率达76.04%,人均活立木拥有量居全省首位。该县向林下“掘金”,近3年来,林下经济规模从24.8万亩增长到50万亩以上,产值从25亿元增长到55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7%。
位于渠阳镇三和村的 马园中药材基地。陈俊名 摄
解开“绳索”,林下经济加速奔跑
“林情是靖州最鲜明的县情。”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业局党委书记石昌银说,“作为林业大县,靖州耕地、工业用地少,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考虑往山上走、往林下走。”
然而,靖州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3年前,靖州和全国多数区县一样,实施的是林地、林木与林下空间的产权一体化模式,林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经营主体必须同时获得林地承包权和所有权,且须具备专业的林木和林下经济经营能力,门槛要求高、筹资压力大、发展难度大。此等现实问题,成为困住林下经济发展手脚的“绳索”。
改革势在必行。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罗红卫,见证了靖州“首吃螃蟹”的魄力。
当时,该公司相中渠阳镇三和村一片林场,计划在林下种植茯苓等中药材,但苦于无经营权,只能“望林兴叹”。
同样“望林兴叹”的,还有该林场相关负责人吴成田:林下空间闲置多年;有发展林下经济的想法,但缺乏技术与资金。
靖州冲破束缚探索林地改革,制定实施土地(生态产品)经营权登记管理办法,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对林地经营权及其派生的他项权利予以确权登记,明确可在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别设立经营权,经营权人持经营权证可进行融资抵押、置换、流转。
此举解了补天药业与林场的“两难”,也解开了将林地、林木与林下空间产权捆绑的绳索,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沐浴改革东风,湖南补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所相中林地建设中药材基地,对地上部分产出的铁皮石斛,地表部分产出的金丝皇菊、栀子,地下部分产出的茯苓、黄精、玉竹等经营权进行登记办证。
“登记办证后,我们凭借经营权证获得银行1000多万元贷款。”罗红卫满心欢喜,他说,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产中药材1万吨、产值3亿元,直接带动600余人就业,带动20多个村集体经济增收。
同样欢喜的,还有吴成田。“双方共建道路,共享喷灌系统、气象监控等设备,不仅降低了成本,林场每年还可增加3至4万元的租金收入。”他说。
放开手脚的靖州,加速“奔跑”:林药、林果、林畜、林禽、林游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纷至沓来。
美丽村庄。许志国 摄
全链条培育,林下经济“多点开花”
“发展林下经济是一盘‘大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业局党委书记石昌银说,“要做强一产、链接二产、融合三产,以此留住青山、壮大主体、富裕林农。”
该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设立2000万元基金专项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相关产业。探索开发林地经营权贷、茯苓贷、杨梅贷等绿色抵押贷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3.5亿元。探索林业碳汇,依托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创新林业碳票开发与管理,2024年8月实现我省碳票交易跨省突破。
因看好靖州林下经济发展前景,湖南清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此落户,在太阳坪乡贯堡渡村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地上种植杨梅树、柑橘树、油茶树,地下‘藏’有玉竹、茯苓、黄精等中药材。”该公司副总经理蒋帆说,目前基地实现年产中药材3000吨,是我省唯一一家获得“中国中药GACP中药材专业化”授牌的玉竹种植基地。
林下经济释放的“红利”,远不止于此。
药材种植美乡村。许志国 摄
靖州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林农”的发展模式,让林农充分参与林下产业发展。通过采取劳务合作、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入股分红等形式,林农能够赚流转“租金”、挣打工“薪金”、分入股“股金”。
蒋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基地土地流转费为每亩地150元,其中100元给村民、50元给村集体,村集体每年还可获得基地收益5%至8%的分红。优先安排附近村民在基地劳作,一年下来中药材栽种、施肥、除草、水利灌溉等务工支出超百万元,且地上所种树木等收入也归村民所有……
“3年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是50多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后达到150多万元,其中林下经济的收入占比达60%以上。”贯堡渡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向田静说。
全链条思维培育,靖州林下经济“多点开花”。林下产业联结带动群众8万余人,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贯堡渡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山川披绿,红花点缀,劳模文化长廊、中药材文化长廊、登高观景台、休闲亭子等,与周边田园风景相映成趣,吸引游客打卡。
靖州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田其珍 摄
“集田园风光、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体验农业为一体的林游模式,备受游客青睐。”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林业局副局长明文兵说,去年,该县接待森林旅游游客180万人次,占全县旅游人次的80%以上。
原载《湖南日报》01版
责编:肖畅
一审:易鑫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