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儿女的天山情缘

陈全义     2025-01-13 17:25:01

文/陈全义

锦绣潇湘,壮美新疆,“芙蓉”“雪莲”并蒂开。“湘疆”的“双向奔赴”,唱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颂歌,抒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的史诗,演绎了一段段血浓于水的情缘。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指新疆)。”挥起如椽大笔写下此名句的毛泽东在谈到新疆时,曾说:“新疆的完整要感谢两个湖南人啊!一个是左宗棠,另一个就是王震!”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回望历史中,那些湘人深深烙印在湘疆两地人民心中。

左公柳:春风中飘扬的旗帜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朝将军杨昌浚进疆看到沿途杨柳成荫,连绵不绝,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恭诵左公西行甘棠》。这首诗盛赞了左宗棠在西征收复新疆期间动员湖湘子弟广种杨柳、绿化边陲的壮举。

左宗棠,字季高 ,湖南湘阴人,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并称“中兴四大名臣”。

十九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内忧外患。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抬棺进疆”,率领湘军一举剿灭入侵新疆的阿古柏 ,粉碎了沙皇俄国的迷梦,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板荡识诚臣,危难显身手”,“无湘不成军”一时传为美谈。

西征漫漫,坚苦卓绝;兵凶战危,生死未卜。“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之地,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反差。左宗棠忧心如焚,严令大军植树。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形成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为纪念左宗棠为民造福的不朽功绩,后人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追随左公的湘军大约有12万人,每人种树10多棵,总数在200万棵之多。毋庸置疑,它注定是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是的,路是躺下的碑,碑是竖起的路。大名鼎鼎的《点石斋画报》曾发表一幅《甘棠遗泽》图,再现左公大道的真实情景:山川逶迤,大道向天,绿柳浓荫中行人正在赶路。画上题字:“种树十余年来,浓荫蔽日,翠幄连云,六月徂暑者,荫赐于下,无不感文襄公之德”“手泽在途,口碑载道,千年遗爱”。

“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这张晚清官府张贴在古驿道旁的告谕,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民国时期,甘肃省政府两次行文保护“左公柳”,规定给予处罚后还要求“补植新苗,保护成活,以重先贤遗爱”。由此可见,不仅是保护树,更是对左宗棠的尊敬,看重的是左公精神的传承。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潘祖荫曾大声疾呼:“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信然!

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距今业已153年。档案记载,1935年,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近8000棵。但在“文革”浩劫中,左公柳损毁殆尽。据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202棵。时间煮雨,岁月缝花,对左公柳的保护已是刻不容缓。

拓荒牛:王震与八千湘女上天山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20万解放军指战员就地转业,铸剑为犁,垦荒屯田,为国戍边。一野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命令解放军官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先横扫天山南北匪徒,后大力发展生产。于是,这支在抗战中开垦南泥湾的英雄部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中。广大指战员攻坚克难,仅第一年就获得巨大成功,全区一共开垦农田达到83万亩,超额完成计划40%之多,生产的粮食足够自给7个月,油料蔬菜全部自给。

为了新疆的长治久安,同时解决男女比例悬殊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部队向全国各地招募大批女兵援疆,“八千湘女上天山”成为传奇之一。首批入疆的湘女,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王震,湖南浏阳人,时任新疆军区代司令员;黄克诚,湖南永兴人,时任湖南省委书记。1950年初,王震向黄克诚提出在湖南征召志愿女兵到新疆戍边。湖南随即在《湖南日报》上连续刊登招募女兵启事,两年间分期分批共有8000名湘女参军。“八千湘女上天山”成为共和国肇造之时大规模进疆史诗式的场景。

“年轻的人,火热的心,跟随毛主席前进……”70多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湘妹子,义无反顾地坐上绿皮火车一路西行,一路欢声笑语,一路载歌载舞。

湘女不负青春,人才辈出:她们中有第一位上了共和国邮票的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第一代女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手梁淑媛姐妹、第一个维吾尔文女翻译家戴庆媛、第一个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女歌手陶思梦……湘女们在戈壁荒漠留下了艰苦奋斗的铿锵足迹。湘妹子戴庆媛回忆:“1952年3月,女兵从长沙出发,乘坐了两天火车到达西安,又改乘部队的军用大篷卡车。32个女兵坐一卡车,吃黑面馍馍,晚上就在车上背靠背睡觉。”湘妹子沈岭梅说:“一开始我们都住地窝子,冬暖夏凉。那时年轻,一天从早到晚可以采摘100多公斤的棉花。”

王震将军更是情倾新疆。1954年,王震履新铁道兵司令员,虽身在北京,但依然情系新疆。从调离到去世,他先后17次回到新疆。王震曾多次表示自己死后要把骨灰撒在第二故乡——天山。1993年3月12日,王震于广州溘然长逝,享年85岁。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运回乌鲁木齐,于4月5日撒向了巍巍天山。

魂兮归来,英灵永耀。历史的天空星光闪烁,人间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