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共仰“张长沙”

陈扬桂     2025-01-13 17:25:08

文/陈扬桂

自古医者地位崇高。从尝百草的神农,到起死回生的华佗,再到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历朝历代,医圣药王,无不受到人民的顶礼膜拜。旧时医者之称“大夫”“郎中”,都是官职名。而真正做到了医官不分家,医人又医病的只有张仲景。在湖南,在长沙,人们最念念不忘的医者,正是这位坐在郡府殿堂悬壶济世的长沙郡太守张仲景。

据唐代甘伯宗《名医录》记载:张仲景饱读经书,痴迷医术,遍拜名师,精通经方。但最终“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本是河南南阳人氏,原本又厌恶官场,轻视仕途的张仲景,后来却跑到长沙做了太守,这跟何颙和刘表是分不开的。当时,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强行把国都从洛阳迁往长安。长史何颙不满董卓的独断专行,与人谋诛董卓,事败死于狱中。与何颙有多年交情的张仲景,失去了靠山,只好离开洛阳,避难南方。

张仲景骑着毛驴,挎着药囊,一路行医,来到荆州一带。荆州时辖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郡。总揽荆州军政大权的州牧刘表,出身豪门,礼贤下士。张仲景在荆州治所襄阳,一边救死扶伤,一边积累临床经验,并广搜治病验方。刘表见他年方四十、一表人才,且品德好、医术精,有心请他当官,却被张仲景一再推托。但长沙太守的职位,已经空缺有时,他的同乡王粲也极力推荐怂恿,张仲景不得不于建安七年(202年)走马上任。

当年的长沙郡下辖14县,包括今长沙、岳阳、益阳、株洲、湘潭、娄底、衡阳等8市和江西的莲花、湖北的通城等地。“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其时天下乱离,群雄割据,民弃农业,疫疠流行。坐在长沙太守宝座上的张仲景,一腔仁心,两手仁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军阀诸侯权为己用,利为己谋。他之前的长沙太守孙坚,一心想着掠地争雄,北上讨伐董卓,路过南阳时,只因南阳太守张咨没有给他粮草,也没有出来迎接他,便设计将对方杀了。而张仲景面对群雄纷争、瘟疫横行的动乱局面,宣称官可以不做,权可以不要,但救死扶伤不可以不为。在处理公务之余,他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立志施展自己的医术为百姓除疾。由于当时官箴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屋,他便择定每月初一、十五,打开衙门,坐在郡府的衙门大堂上,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诊病处方,广施汤药。“坐堂医生”之名,因张太守此举而饮誉三湘、达于九州。

理政诊病之余,张仲景沧桑的目光投向更广阔更遥远的地方。打开厚厚的《长沙府志》,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太守张仲景作《伤寒论》《金匮方》行世,全活无数……”张仲景知道一己之力有限,便潜心著书立说,以期惠及苍生、泽被后世。他根据前代医药著作尤其是对《素问》的研究,以及亲身医治伤寒症的经验,指出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充实提高,写成《伤塞杂病论》的不朽之作。书中的“辨证论治”主张,是中医之魂,成为后世临床的法则。他记下的奇方妙剂,如桂枝与芍药配成的桂枝汤,适量添加附子、葛根、人参、大黄、茯苓等,可衍化出几十个方剂。其变化之妙,疗效之佳,令人叹服。许多著名方剂,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等,至今仍在临床中发挥作用。他的书中,详载了汤、丸、散、膏、酒、洗、浴、熏、滴耳、吹鼻、灌肠、阴道栓、肛门栓等各种剂型的制法、服法。《伤寒杂病论》也因此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同样在三湘大地声望卓著的隋唐“药王”孙思邈,称赞张仲景的方剂“特有神功”,“未有不验”。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根据这些方剂,写成一本方剂启蒙读物《长沙方歌括》。

《伤寒杂病论》是泽被华夏子孙的医学巨典,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此书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他赢得了“医圣”的美誉。据研究者称,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远不止一部《伤寒杂病论》,可惜他的《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医书都已散失,只留下书目在史册中。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哪怕离开这个世界上千年了,还活在人们心中。张仲景就是这样的人。在他坐堂行医的长沙,张仲景更是备受爱戴、广受景仰。一尊两人高的张仲景雕像,立在最繁华的芙蓉路旁,更立在三湘儿女的心中。湘雅医学院及其前身——创立于晚清的湘雅医院,奉张仲景为先贤,院歌的开头两句唱道:“长沙张仲景,医学溯先贤。泱泱乎流风千载,湘雅树中坚。”

以西医为主的湘雅,尚且如此尊崇医圣张仲景,在湖湘中医界,更是把他当作神灵,千百年来一直立祠供奉着。长沙现有史料记载的张仲景祠最迟出现于明末清初。《长沙府志》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湘城中贤良祠之西(今长沙蔡锷北路湖南省中医院内)建张公祠,又称“医圣祠”。嘉庆二年(1797年),因“祠宇倾祀”而重修,并委托僧人看守。祠内竖立张仲景身着太守官府的塑像,香火很旺,前来瞻仰祭拜者络绎不绝。1938年,张公祠焚于“文夕大火”。抗战胜利后,长沙中医界又捐建新祠三间,改名为仲景堂,两年后改建为湖南国医馆,即今湖南省中医院。而今,湖南省中医院门前依然树立着“张仲景祠旧址”的石碑,门诊大厅四壁张贴着他的画像及相关介绍文字。

在民间,张仲景雕像跟送子观音、土地菩萨一样,被供奉在信众的神龛上。学医者如同学生拜孔子先师一样,必须行“拜仲景先师礼”。在老百姓的口碑里,演绎传颂着一个个医圣先师悬壶济世、救助苍生的感人故事。相传张仲景在郊外寻草药时,碰到一位樵夫请他看病。他一番望闻问切之后,没有开处方。樵夫以为病得太重,医生才不肯开方,便极力要求他开方。张仲景拗不过,就托词说没有开方的纸笔,顺手捡起一枚石子,在一块大石头上划了几行字,要他背着这块大石头去城里找药店配药,中途不可停歇,越快越好。樵夫背着石头一路猛跑,累出一身大汗。当他找到药店,店老板一看,认出是张仲景的字迹:“伤风,无需吃药,大汗后,洗澡更衣,睡一觉即愈。”店老板照着解释给樵夫听,果然不治而愈。张仲景术高德厚,对无需开药的小病,即使病人缠着,也不会随便开药方。他这种不治而治、不方而方的为医之道,一经传播,更添几分神秘色彩。

摘自《湘声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