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公开课⑨|考古动物骨骼,“看见”人类社会

    2025-01-13 17:11:45

当你自诩“喵星人”或“汪星人”的主人,当你感慨自己是杂食动物的时候,你可曾想过,人类是何时驯化了猫狗,又是何时把动物搬上了餐桌?

在距今数千年甚至数十万年前的遗址中,考古专家除了发现古人类的骨骼,还发现了动物的骨骼。这些动物遗存就像一串串密码,解开它们,就能帮助我们重现当时人类生活的图景。本期,我们跟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去发现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去探寻动物遗存里藏着的湖湘文明。

高庙先民学会“摸鱼”

中国从事动物考古学的学者有100多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莫林恒就是其中之一。促使他走上这条道路的,是高庙遗址发掘出的鱼骨。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省洪江市,曾历经3次发掘,是全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祭祀文化遗址。考古专家在这里发掘出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其中鱼类骨骼多达5786件,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少见。

然而,数量巨大的鱼骨难以分辨其种类,先民的渔捞模式难以复原。莫林恒决心攻克这一难题,他从市场买回大大小小的各种鱼,和团队的伙伴们步入吃鱼、测量、比较、鉴定、统计的循环。在吃鱼即将吃吐之前,他们终于得出结论——高庙先民捕获的鱼种有白鲢、青鱼、草鱼等7种鱼类,其中白鲢的捕获数量最多。

通过对比遗址上层和下层的鱼骨遗存,莫林恒还发现,岁月流转,先民的渔捞技术实现了飞跃,捕鱼数量翻了3倍多,捕获大鱼的比例也明显提高。由于遗址附近有鱼类洄游产卵的渔场,他推测,高庙先民对鱼类的这一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并能利用这个特性来进行捕捞。

难以想象,距今约5300年至7800年前,高庙先民们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智慧。他们把鱼类作为祭祀品,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激,也让我们得知,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高庙遗址出土鱼类骨骼

土司王餐桌集合海陆空

明清时期土司王的盛宴上有什么食物?考古专家在永顺县的老司城遗址找到了答案。遗址发掘出41683件动物骨骼,目前已辨认出11906件,其中宫殿生活区的动物遗存,仿佛给我们列出了土司王的豪华菜单。

在这份菜单上,肉食的种类多达33种。不仅有猪、水牛、黄牛、鸡、鸭、鹅等家养动物,水鹿、梅花鹿、小麂子、野猪等野生动物,还有虎、豹、熊等猛兽,以及海洋动物泥蚶和海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司王全没有放过,其权力之大,生活之奢华可见一斑!而同期平民居住的街道区,动物骨骼仅出土711件,种类都是一般的家畜。

支撑土司王丰盛“菜单”的,是老司城发达的家畜饲养业、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和远距离的运输能力。这些展示了老司城遗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司城显示出了古代“都邑”的性质。

土司王举办宴飨,都在重大的时间节点,如土司王的生日、婚礼、加冕仪式,将士出征之前或者凯旋之后。土司王通过举办这样的宴飨彰显统治地位,提高自身的威望,列席的嘉宾也在获得身份认证的同时,品尝到了平时难得一见的珍馐。今天土家族接待贵宾举行的牛头宴,就是由土司宴演化而来。

黄牛骨骼标本

动物世界折射人类文明

从20世纪80年代起,湖南的考古专家在20余处遗址中发现了动物骨骼。完整的骨架出现在墓葬或祭祀坑,常常与宗教有关;散碎的骨骼和其他杂物一起掩埋在垃圾堆中,说明是人们食用肉类食物后抛弃的食物残骸。

从一块块小小的骨头中,看到动物们活着的瞬间,包括它们从哪儿来、吃了什么、死于何时,有一种“识骨寻踪”的魅力,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密码解锁,又可以观察到古代先民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的程度。

莫林恒就在老司城遗址旁边的小学,驻扎了1年多时间。他和同事们通过做动物标本找寻规律和特点,为了了解野生动物,曾翻山越岭去寻访一位老猎人。

他们发现,老司城遗址的家养动物占了可鉴定动物比例的80%。其中,猪的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9到24个月,这是因为猪到了两岁以后生长发育明显减慢,继续喂养不划算,而水鹿和梅花鹿作为野生动物,是人类打猎的对象,死亡年龄较早,这些细节无不生动再现了千年前古人养殖和狩猎的场景。


虎、豹骨骼标本

动物考古正是解锁动物遗存上历史密码的钥匙,探索着人类与动物相伴相行的过往。

考古知识点

考古学家在老司城遗址还有什么发现?

在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在老司城遗址发现的遗存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建筑物的零件,如砖雕、瓦当等;一种是生活用具,如陶器、瓷器、铁器等;还有一种是各种动物遗骸。建筑物的零件可以告诉我们古人房子的样貌,生活用具能够为我们展现古人的生活特点,而动物遗骸则反映出当时“食”方面的生活内容。

考古学家如何知道动物的年龄呢?

通过牙齿萌生磨蚀和骨骼愈合情况来观察动物年龄,是两个最为普遍的办法。动物和人类一样,也会在不同年龄经历换牙、掉牙,所以通过牙齿的变化就可以大致推断动物的生长阶段。同样,骨骼也有一个从早期愈合、中期愈合到晚期愈合的生长过程,因此根据愈合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动物处于哪个生长阶段。

考古学家是如何通过动物骨骼来探寻古人的生活呢?

动物考古研究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田野的工作,二是实验室的工作。田野采集的质量,如骨骼如何发掘、采集,直接决定了下一步获取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完成采集后,动物考古学家会进行一系列科技检测,在实验室深入观察、测量骨骼形态,汇总数据,再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动物考古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不仅借鉴了动物的分类学、解剖学、生态学等,也应用了很多理科分析的手段。当然,动物考古虽然研究的是动物骨骼,但是透过动物骨骼,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类社会。

执行/陈暑艳 李佳玲 卢李

责编:邱访蓉

一审:黄帝子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