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4 11:33:23
文/赵云海
张家界还是大庸的时候,老城周边的风景早已有了些名气。有“金沙春柳”“回龙夜钟”“天门积雪”等“庸城八景”,取名一个个蕴涵诗意,颇为讲究,其中又以“回龙夜钟”最是融入当地人的生活。
“回龙夜钟”一景源自城东的青龙山。山上古枫参天,回龙观掩映其中,观中有阁有钟,清晨薄暮,钟声回荡,余音袅袅。随着旅游兴起,大庸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也日胜一日,城越扩越大,山也越来越青,不知不觉竟融为了一体。只是回龙观日渐残破,消失了钟声,终成废墟。直到1995年,回龙阁才得以重建。千禧之年,久违的钟声在回龙观响起,激越声里共庆跨年。
现如今,青龙山已建成城市森林公园,每天休闲散步游玩者络绎不绝,只是身在其中,已鲜有人知晓此山即为昔日之“青龙山”。因为在人们的心中,“烈士塔”演绎成了青龙山的另一个新名称,成为了屹立的另一座丰碑。
其实烈士塔建成的时间并不长。一九八六年,大庸市人民政府在青龙山顶动工修建革命烈士纪念塔。是年三月三日动工,建设者不舍昼夜,仅半年就竣工建成,同年十月对外开放。烈士纪念塔塔尖如刺刀直插云霄,鲜红的五角星矗立于塔尖,塔身正面是廖汉生将军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背面则是仿毛泽东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塔座有三层,呈金字塔状,最下层是大青石基座,第二层正面镌刻着碑文,其他三面分别刻有“鸡公垭战役”“百姓欢迎解放军入城”“工农兵建设新大庸”三幅浮雕。第三层正面为萧克将军题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整座塔高23米,像一把钢枪,随时等待击发,在这青山之中显得格外威严挺拔。塔依山而建,山却以塔而名,显然是对烈士英灵的慰藉了吧。
烈士塔周边还有烈士纪念馆、烈士墓群、无名烈士纪念碑等,位于北面的是六角形烈士名录亭,石碑上刻着1662名烈士的英名。
从庸城走出的先烈中,最典型的当数侯清芝一家八口,他们是:父亲侯昌千,母亲殷成福,叔父侯昌贵,侯清芝及妻子刘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幺妹,最小的二弟只有五岁多。1934年11月,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解放大庸,建立革命政权。侯清芝、侯清平和侯昌贵参加红军,长征出发前,分别担任班长和副官,侯昌千和其他家人编在家属连,组织上多次动员家属连人员分散回家,侯昌千对贺龙表硬态:我一家人,生是共产党的人,死是共产党的鬼。就这样,一家八口一个不少地随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桑植出发,开始了长征。
长征路上,侯昌贵因腿部负伤,过雪山时牺牲。侯昌千身受重伤,与侯宗久一起被甘肃成县何天颂家收留,侯昌千因伤势过重牺牲后,侯宗久被何天颂夫妇收为养子。刘大妹由于怀孕行动不便,常常掉队,只能躲藏在老百姓家里,生下的男孩被寺院收养,而刘大妹其后在寻找红军的途中下落不明。当这名男孩找到亲人相认时,已是六十八年以后了。
侯幺妹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后,其母亲殷成福掉队,沿途乞讨,历尽苦难,来到陕西富平才找到红军队伍。侯清芝一路上顽强苦战,九死一生。一家八口,到达陕北的只有侯清芝、侯清平兄弟和母亲殷成福。庸城刚解放,侯清芝就受命回到家乡,担任大庸县第一任武装大队长,剿匪保平安,开启了庸城建设的新征程。1987年因病去世时,庸城万人空巷、自发沿街相送,这也是家乡人们对侯清芝、对这个英雄家庭最质朴的告慰!
走在墓区凭吊英烈,你不难发现,这些英勇的先辈,大多是在二十岁左右的花样年华,就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而足以让英灵欣慰的是,烈士纪念塔下的这座城,一派欣欣向荣,成为了驰名世界的“张家界”,诚如回龙阁里的那副对联所描绘的景象:回转乾坤使锦绣河山尽来眼底;龙腾宇宙喜千秋盛世就在今朝。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