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传承安化红色故事的一本好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4 15:38:52

文/刘建平

酷暑时节,我与龚佳在《湖南日报》2024年7月22日发表了一篇《善用革命文物资善用革命文物资源,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文章,得到了离休老干部伍远思先生的认可。他立即将他主编的《安化革命老区县红色故事集锦》寄给了我。我认真细读,深深为伍老的精神所感动。我第一时间给伍老先生打电话表示敬意,二是表示一定深读细思,写一篇读后感。

通读全书,我认为此书有几大特点:

第一,站位很高。 伍老是一位离休老干部,荣获全省“最美老干部”。他曾在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求学,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希望广大老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故事,积极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不顾年老病多,全力以赴挖掘安化的红色故事,深入调查研究,广泛阅读文献,特别是毛泽东两次来安化调研,指导建立党支部,撒播革命火种,解读了红色故事,彰显了历史文脉。他说:“讲好安化革命红色故事,这是我的信仰,也是我的追求。”

第二,资料丰富。 作者以安化红色革命历史为背景,全书共分五个篇章,内容丰富。第一篇,毛泽东第一次到安化。立志报国,深入调查,树立理想。第二篇,大革命时期,主要讲述培养人才,文庙会议,农民大会,英勇斗争的故事。第三篇,土地革命时期。挖掘李聚奎、李华实、李驾求等革命先辈的革命故事,特别是红二六军团在安化长征的故事。第四篇,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讲述萧凯在安化抗击日寇等故事。第五篇是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讲述安化在湖南率先解放,马迹塘战斗,为衡宝战役作准备的故事。

第三,深挖经典。 作者通过讲述36个红色故事,深刻揭示了安化革命的红色经典。

一是青年毛泽东从立志救国救民到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的历程,是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典范。

二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的精辟论述,在安化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自中共一大会议之后,毛泽东同志就开始筹划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革命道路。他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

1925年6月,毛泽东同志选择安化作为开展农民运动的试点县,因为安化有一批他亲自培养发展的共产党员,而且地处大山深处的安化人,既有一股霸得蛮、吃得苦的梅山文化精神,历史上又敢于斗争,爆发过多次农民起义。

毛泽东同志在安化一中文庙,召开党员会议,指导建立中共安化县第一个支部、部署发动农民运动,播下革命火种,安化共产党人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经过艰苦深入发动农民运动,掀起了空前农村大革命,震动了三湘大地。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三次点赞了安化的农民运动,并从中得到启示,逐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三是毛泽东同志在建党初期就提出共产党人要把为中国人民谋解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并要求党员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心,安化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共产党员卢天放,遵照毛泽东的教导,立志“天天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将党的初心使命铭刻在心上,故将原名“金吾”改成”天放”。共产党员姚炳南在入党宣誓会上,毛泽东亲临提问“中国革命几时能成功”,姚炳南坚定地回答:“依我看,快是三五年,慢是十年、二十年一定成功!”

四是毛泽东制定的“三大法宝”引导安化人民浴血奋斗,在全省率先实践解放。

1948年初,中共安化县工委书记熊邵安被中共湖南省工委派回安化进行革命活动,他以安化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为基地,运用毛泽东制定的“三大法宝”进行革命,取得了安化在全省率先解放,为打开解放大西南的“大门”作了重大贡献。

五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培养教育青年在革命斗争中发挥先锋作用。

1925年6月毛泽东在安化甲种师范召开学生座谈会,号召青年学生读好社会这本大活书,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安化共产党领导人从此开始历经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都以这所学校为基地进行革命活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在革命斗争中无私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是安化一中(文武庙)古建筑群见证了伟人毛泽东两次到安化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建党、发动农民运动、播洒革命火种的光辉事迹,见证了安化共产党人以这所学校为基地进行革命活动,取得了安化县在全省率先解放的胜利,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平台,是在大中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好课堂。

第四,故事性强。 作为红色故事,既要传承历史,又要讲好故事。故事要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深挖毛主席在安化的故事,前后有两次,一次是1917年毛泽东与萧子升在安化的故事,他们到了大福、雷鸣洞、伏口,清塘、梅城、仙溪、长塘,经过了安化古道,九关十八所、司徒古隘,露宿河滩上,瞻仰烈士墓,探访紫云山,拜访夏默庵,夏默庵起初因自视甚高而闭门不见,两次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夏默庵为了试探来者,出了上联“绿柳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含蓄地询问了来客是否有真才实学。毛泽东则巧妙地以“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作为下联,联语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含义深刻,展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幽默机智的品格。在安化,毛泽东走遍了文武庙、培英堂、东华阁、南、北宝塔等古迹。二是1925年6月毛泽东到安化,在文庙召开党员会,建立了安化县第一个党支部,访问水溪坪,永兴庵,半山仙泉,留下不少足迹,今天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又如《一条军裤的故事》《米缸里的银元》《红军树》《温暖的红军布》《烟斗寄深情》《红军留下的马灯》《一把红军大刀》《安葬红军战士》《赶制军裤送红军》《红军过雾寒》等,再现了红二六军团在安化的长征历史。通过具体实物,讲解了红军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还如熊邵安参加革命,在狱中不屈不挠,写下来“誓把丹心献华夏,满腔忠愤补金瓯”的誓言,令人钦佩。再如刘肇经当团防局长,掌握革命武装,平息暴乱,东坪剿匪,情节丰富,扣人心弦。

第五,以物证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既是学校赓续红色血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举措。

作者收集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让读者身临其境,印象深刻。如烈士照片,卢天放、姚炳南、刘肇经、蒋晔、李道宗、王铭、李华实等烈士,令人敬仰。毛主席居住的孔庙、游历的培英堂。红军长征遗址:龚家大屋、福音堂遗址、郭家屋场、江溪村集结地、开仓放粮遗址、夜宿河滩遗址、风雨廊桥遗址、卧龙桥遗址、长岭坡古道遗址、打鼓洞遗址,石拱桥遗址、浮桥遗址、青铺长家段遗址,横铺子遗址,老虎洞古道遗址、分路碑遗址,湖南坡红军遗址,战壕遗址,红军烈士墓,红军标语等。革命文物有马灯、军衣、棉衣、公文包、军毯、马背袋、铜币、小锅、脸盆、烟壶、大刀、怀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大东区工委旧址及迎接解放等有关历史资料。

这些遗址、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通过挖掘文物价值,讲述红色故事,让人看得见,有载体,有思考。如安化文庙——毛泽东游学梅城寓所,位于伊水紫云山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即公元1822年),原名崇圣祠,又称文庙,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建筑特色既有常规孔庙的风格,又有安化山乡的地域特色,布局严谨,建筑精巧,外表宏伟壮观,庙内幽静庄重,总面积为3111平方米,外围高墙,庙分三进。前院有棂星门,院前有半月形泮池,人称月光塘。中院门分三道,中间为大成门,门形高大,左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檐角高翘,龙凤绕梁,上盖黄色琉璃瓦,古朴庄重气派。大成殿后为后院,是亚圣孟子的殿堂,殿前有天井、拜台,石墩、石凳。大成门右侧的更衣所,又称南厢房。毛主席于1917年和1925年两次到安化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革命活动时都住在此,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毛泽东居住时的情景。文庙于200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益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益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可以转变成大思政课的教育载体,变成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

第六,富有思考。 安化这片红色热土留传了许多红色故事,这与这片神奇的土地的历史人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受文化的影响。

一是地域文化影响。安化处于梅山腹地,有深厚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已成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茶马古道,万里飘香,影响深远。安化自古“尚武崇文”“吃得苦,霸得蛮”的梅山文化元素与红色文化基因融合激发出开天辟地、英勇奋斗的不屈精神。

二是革命文化影响。毛主席两次到安化,启迪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涌现了卢天放、姚炳南、蒋晔等革命英烈,如共产党员蒋晔,在安化党组织被摧毁,党员遭屠杀的形势下,不畏艰难回到安化。他积极恢复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营救党员群众120余名,成为革命史话。又如熊邵安等先进分子,他虽出身不好,但深受革命的熏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受酷刑的考验,但奋斗不止。他带领进步学生积极参加革命,培养党员,英勇奋斗,取得了安化在全省率先解放,为解放大西南的“大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长征文化影响。安化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二六军团在长征中经过安化,留下了不少爱国爱民的故事,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安化拥有众多的红色资源,我们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伍老这本著作正是适应时代之需,给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一本可资学习的一本好书,因此特别推荐。写两首小诗点赞:

茶马古道特色明,伍老胸怀寄深情。

红色足迹满安化,传承文化正躬行。

美丽安化寄深情,伍老内心放光明。

故事传承续文脉,红色传唱永不停。

(作者系湘潭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革命文物协调研究中心湘潭大学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红色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编:胡孟婷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