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4 23:20:10
文/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贺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印发《关于共建高校“大思政”体系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高校共青团应以此为指引,从多个关键层面精准发力,深度融入“大思政”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筑牢思想根基,打造思政引领“新高地”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其成效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重要纪念日,精心策划并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
以建党周年为例,高校共青团可以举办党史知识竞赛,精心设计涵盖党史各个时期的题目,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会议、英雄人物事迹等,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的层层选拔,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党史的热情。同时,开展红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感悟,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红色精神,在准备和演讲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与伟大成就,还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创新思政教育形式迫在眉睫。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制作并推送富有吸引力的思政短视频、动漫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视觉作品。如,制作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动漫短片,以有趣的角色和情节诠释复杂的哲学概念;创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短视频,通过历史影像资料与动画特效的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国家的发展变迁。
此外,可借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思政微课堂”,邀请思政专家、学者定期发布时事热点解读、理论知识讲解等内容。这些内容以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内学习,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让思政教育在青年学生中真正“活”起来。
强化实践育人,拓展思政教育“新空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家国情怀。
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形式之一。高校共青团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公益、文化传承等活动。如,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的志愿服务,定期为老人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举办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与老人的互动中学会关爱他人,体会奉献的快乐;开展义务家教活动,为社区内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责任感;在环保公益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河流保护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文化传承活动中,带领学生参与地方传统文化的调研、保护与传承工作,如研究传统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收集民间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共青团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在社会调研方面,引导学生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治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
如,组织学生对农村电商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在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与社会需求相关的科研项目,如研发环保新材料、设计智能交通系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舞台。
优化队伍建设,锻造思政工作“主力军”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包括团干部和学生骨干。他们是思政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推动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成效。
团干部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核心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定期组织团干部培训与交流活动,邀请思政专家、优秀团干部进行授课与经验分享。思政专家可以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提升团干部的理论水平;优秀团干部则可以分享在组织活动、服务学生、处理问题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团干部提供借鉴。 同时,鼓励团干部参与思政课题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共青团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例如,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如何构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等,以研究推动工作创新,提高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生骨干在班级和社团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共青团应选拔思想觉悟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级团支书、学生会干部等职务,并通过举办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活动等方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服务意识。领导力培训可以包括沟通技巧、团队管理、决策能力等方面的课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帮助学生骨干提升领导能力。团队建设活动则可以组织户外拓展、小组项目等,增强学生骨干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凝聚力。 学生骨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开展各类思政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社团文化活动等,带动广大同学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师生协同推进“大思政”工作的良好局面。
深化协同合作,构建思政工作“共同体”
高校共青团应积极构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动高校共青团“大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校内,高校共青团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学部门、宣传部、学工处、二级学院等部门的协作。与思政课教学部门合作,共同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活动,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可结合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研伦理等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在文科专业课程中,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文化传承等内容开展思政教学。在教材编写方面,共同参与编写具有思政特色的专业教材,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材内容之中;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交流借鉴彼此的经验,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积极与学校宣传部门合作,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共同宣传思政教育成果、优秀学生事迹等,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与学工部合作,在学生管理、学生活动等方面协同推进思政工作,形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在校外,高校共青团应与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开展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如,与科技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和生产流程;与传统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的转型升级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邀请企业优秀员工、社区工作者走进校园分享经验,丰富思政教育资源。企业优秀员工可以分享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创业经验、职业道德等内容,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社区工作者可以讲述社区治理的故事、基层服务的经验,让学生了解社会基层的运行机制,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深化校内外协同合作,高校共青团能够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拓宽思政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思政教育体验,共同推动高校共青团“大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共青团在共建“大思政”体系的征程中,通过筑牢思想根基、强化实践育人、优化队伍建设、深化协同合作等多方面举措,定能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磅礴力量,在新时代书写高校共青团思政工作的精彩篇章。
责编:胡旻
一审:胡旻
二审:喻志科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