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以工代赈奏响民生幸福曲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5 11:16:1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赵崯汀 杜登航 汤尊平

新年伊始,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全村有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争相“上岗”,憧憬着美好未来。作为慈利县2025年首批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村之一,梁山村正借政策东风,加速迈向振兴之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十四五以来,慈利县紧抓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契机,坚守“以人民为本”赈的初心,勇担“由赈济到振兴”赈的使命,历经40年以工代赈政策,溇澧河岸生机盎然。

赈策效益凸显

在甘堰土家族乡甘堰村,“田成方、路成网、塘聚流、沟相连、渠通畅”,精准政策落地与高质量项目建设,让“赈”效益触目可及。2024年5月29日,张家界市以工代赈工作推进会在此召开,全市干部交流经验、探寻方法。

谋项目时,群众提要求。村书记杨年波介绍,项目申报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讨论建设内容等,项目选取需获群众认可。县发改局实地走访,全面论证申报项目,择优纳入储备库。

建项目时,群众得实惠。赵桂明报名参与甘堰村项目建设,用自家货车拖运材料,挣了近两万。镇、村干部逐户上门听民意、聚民力,通过多种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管项目时,群众来监督。项目共谋共建,使“公家项目”成村民“自家私事”。县、乡、村“三级公开”,定期公示项目情况等,项目建设在阳光下推进。

赈策场景多元

“重”“农”双推拓展“工”的领域。2024年11月15日,炉慈高速长潭河特大桥成功合龙,107名享受政策的务工群众成“见证者”“建设者”。2022年,慈利县抢抓政策机遇,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在多领域推广以工代赈。2024年,争取资金2312万元,吸纳就业445人,发放劳务报酬487.76万元,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

“鱼”“渔”双授提升“工”的价值。南山坪乡梁山村村民马启龙通过“以工代训”学会瓦工手艺,收入增加。慈利县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为务工群众“量体裁衣”,2024年开展培训12次,培训400多人次,让农民工就业市场更吃香,成致富“顶梁柱”和建设乡村“主力军”。       

赈策资金高效

凝聚合力让政策红利济老乡。县级主要领导“挂帅”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作。县发改等多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定期汇总项目清单,争取更多赈济资金落地慈利。当前,已争取2025年中央预算内项目5个,预计吸纳325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378万元。

精打细算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慈利县统筹规范项目前期工作,联合多部门为项目设计造价提供义务服务,严控前期费用。 “十四五”以来,争取资金4277万元,吸纳1120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1400万元,让资金更多用于项目建设与群众腰包。

全程跟踪确保项目高质量。项目建设前期,慈利县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先服务;中期,多部门现场调度,提供专业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

慈利县以工代赈工作,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精准落实,更是对民生福祉的深刻践行。通过“赈策效益凸显”“赈策场景多元”“赈策资金高效”三大板块的协同推进,成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未来,慈利县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以工代赈工作,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责编:田锐

一审:田锐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