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闪耀青春之光丨林海兰:守护青山绿水,构筑重金属监测“新防线”

  科教新报   2025-01-15 16:59:51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实习生 颜唯佳 伊良滨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被称作环境保护的“耳目”和“哨兵”。在广袤的大地上,重金属污染如同一道难以察觉的隐形伤疤,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污染源的不断显露,传统的重金属监测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监测需求。

“水、土里有没有重金属污染,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这需要标准化的数据。”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林海兰一语道出了制定重金属污染监测标准的紧迫性。

正如航行需要导航图一样,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防控也需要一套科学、统一的标准来指引。自2012年踏入这个领域起,林海兰便致力于重金属监测工作,她始终活跃在监测与防控的第一线,还参与制定了五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为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初心为民,编写环境监测“教科书”

2012年,林海兰进入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刚入职,她就接到了重要任务——系统梳理并整合当前国内外不同介质中有关重金属监测分析的标准。

这一任务恰逢其时。2011年,国家刚刚颁布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10-2015年)》,明确界定了14种重金属作为污染防治的核心关注点。

林海兰深知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她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整理数据,最终完成了国内外重金属监测分析标准的梳理工作,为后续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在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正式成立,肩负起重金属监测技术及标准化工作的重任,林海兰借此契机,参与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工作中。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土壤和沉积物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J 1315-2023)标准制定。

土地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菜篮子”的安全。HJ 1315标准正是关于土壤和沉积物中19种金属元素总量的测定方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土地管理需求。

“要用一台仪器、一种消解方式同时把19种元素处理出来,难度可想而知,这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得更为周全,从样品的消解到上机分析,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严格把控。”林海兰将环保标准形象地比喻为“教科书”,“有的地方实验条件不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就是要指导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也能够做好监测工作。” 为此,她和同事们经常奔赴全国各地,与业界同行深入交流学习,以确保所制定的方法能够广泛应用。

进入验证阶段后,团队从各地选取了13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壤和沉积物样品进行验证实验。

经过七年的努力、上万次的实验,HJ 1315标准终于在2023年颁布,林海兰欣慰地表示,“这是首个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这么多元素总量的方法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实战前沿,巾帼英姿屡创佳绩

在重金属污染监测与防控的道路上,林海兰不仅是一位标准的制定者,更是一位实战中的佼佼者。在湖南省第十八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的舞台上,林海兰以卓越的表现荣获一等奖,证明了她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深厚实力和不懈追求。

在领导的眼中,林海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一个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同事。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肖曲曾这样评价她:“她小小的身体可以爆发出大大的能量,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她的实力和坚韧为团队赢得荣誉。”

在其位,谋其事。提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林海兰表示,自己任职质量管理部门后,想要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进程,“就像我们的环保标准一样,将其制定成一个规范体系,这也是响应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号召。”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刘芬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