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6 07:54:25
挺进全国50强
——2024年湘潭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回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玉娇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蜿蜒北去的湘江,在湘潭孕育出九华这片发展热土。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湘潭经开区综合排名全国第47位,首次挺进全国50强,上升38位,在中部地区55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9,上升12位;在省内1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第2,取得历史最好成绩,鼓舞人心。
过去一年,湘潭经开区努力破解制约项目开工的瓶颈难题,扩大有效投资,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全年目标118.85%,78个市重点项目完成全年目标104.67%,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标志性工程项目完成全年目标115.01%,完成率均高于湘潭市平均水平,“三个高地”标志性工程、项目完成率108.4%;
吉利汽车职院整体搬迁项目、吉利神盾电池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开学)”,创造全市项目建设新速度;
湘潭经开区。(图片均由湘潭经开区提供)
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3.6%,连续11个月排名全省产业园区第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地方税收收入总量等多项指标领先全市……
一项项提气的成绩,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既是湘潭经开区沉甸甸的发展成果,也是全区上下以赶考之心递交的使命答卷。
2024年,湘潭经开区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五好”园区创建为抓手,抓重点、攻关键、求突破,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园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结构向新、质量向优,以实干笃行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成为了高质量发展的“优等生”。
招大引强夯实产业基础,主特产业蓬勃发展
——2024年1-11月,三大主导产业产值最高增长85.2%
2024年8月15日,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湘潭产业园融合发展推介会举行。湘潭经开区依托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以冠龙项目落地开工为契机,开展台资企业招引工作,现场签约9个项目,总投资11.29亿元。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湘潭产业园融合发展推介会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湘潭经开区锚定“五好”园区及产业强市“千百十”工程等目标,做好产业发展“拓增量”文章,外商再投资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8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57.1%,湘商回归引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36.35%,外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0.63%。
为拓宽招商“朋友圈”,该区强化产业协同规划,分链条板块组建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化产业链团队,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统筹机制,构建“大招商格局”;“一把手”高位推进,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佛山、长沙等地参加招商推介活动29次;园区各产业链团队及招商小分队“走出去”精准对接,开展招商对接活动138次,“请进来”共谋发展,组织参与招商推介活动22场。
湘潭经开区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和神盾电池生产基地,电动汽车电池包及散件组装厂房内,电池包生产正有序进行。
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及神盾电池项目是湖南省十大产业项目、湘潭市重点产业项目,该项目的投产进一步提升湘潭市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实力。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心骨、压舱石。湘潭经开区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出发点,聚焦“两主一特”产业精准招商,成功引进凌云工业、腾跃精模等重大项目。全年引进30余家医疗器械及配套企业、10余个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
蓝思科技。
招大引强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园区主特产业蓬勃发展。
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链完成规工产值增长14.7%;吉利各类整车年产量32万辆。
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产业链完成规工产值增长85.2%,蓝思科技产值大幅增长。
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完成产值增长82.8%。
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年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22年3亿、2023年17.68亿到2024年突破30.46亿,2025年将突破50亿;连续两届蝉联全国“年度医疗器械标杆产业园区”,在湖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决赛中胜出,被省商务厅评为“产业抱团入湘转移优秀园区”。
全省首个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分中心成立,湘潭市医药集采和数据中心正式挂牌。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活力十足
——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4.1%
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研装置项目成功落户;威胜能源、邦泽科技入选2024年市十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玉丰真空涂层设备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建成投产,荣岚核心生产基地及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加速建设……
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规划图。
在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湘潭经开区以“创新提升行动”为抓手,聚集湘潭科研院校及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校地企合作,大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据统计,2024年,该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34.1%。
湘潭经开区连续三个季度在全市“千百十”工程考核中排名第一;湘潭经开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提升企业人才竞争优势。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湘潭经开区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湖南大学科创港湘潭校区启动前期工作;强化与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举办湘潭专场对接活动,发布先进技术成果260余项,促成其与荣岚智能签订超高温炭气凝胶隔热复合材料技术转让合同;华研实验室与国内众多高校搭建人才与科研平台,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威胜能源
创新浪潮奔涌,全区平台能级提档升级。威胜能源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桑瑞新材料、地通汽车等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南大学新能源研发中试项目落地华研实验室;湘潭市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与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湘潭市数字经济孵化基地,科技创意、数字创意、文化创意产业蓄势崛起。
此外,湘潭经开区组织申报参与实施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群、长株潭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湘潭产业园、高标准承接医疗器械产业转移战略基地、产贸融合基地等一批重大战略,园区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深化与自贸区合作、打造低空经济发展新模式等重大改革事项,既为全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全市拓展发展格局、能级作出积极贡献。
优化服务,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入选2024年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审批太高效了,对于项目来说,时间就是效益。”湘潭九华京顺达汽车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点赞“九华速度”。
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硬”支撑。
湘潭经开区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打造一对一专属服务员联企服务机制、供需对接系列活动、项目建设服务三大特色营商品牌,为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园区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审批全流程“四即”提优入选2024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入选2024年“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
长株潭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一力物流)项目。
为高效处置企业诉求,湘潭经开区打造“一对一专属服务”联企机制。园区管委会领导带头,全体干部职员联点400余家企业(项目)实行一对一专属服务,形成覆盖用地需求、施工建设、用工用能、供需对接、配套建设等全周期的要素保障反馈处置机制,同时组织项目调度会、企业现场办公会推进企业诉求闭环办结。全年召开现场办公会或政企沟通座谈会议20余次,收集并交办企业诉求216条,开展供需对接活动16场,协助企业达成供需合作约4亿元。
为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竣工、快达产,该区实施重大项目服务专班机制,针对项目推进难点堵点,及时协调破解融资、用地、拆迁等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后盾;深化“四即”审批改革——洽谈即服务、签约即供地、开工即配套、竣工即办证,缩减审批流程及环节,合并办理事项,提高政务服务效能,项目审批环节缩减40%,审批速度提升72%。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多头跑、多次跑等问题,园区推出“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改革,事项办理线上线下统一受理,1个工作日即可完成。
湘潭经开区还将政务服务窗口前移,在8个工业地产专业园区打造园企协同驿站,指导企业自主办、就近办,解决中小企业审批办事流程不熟、惠企政策掌握不够、便企举措了解不多等问题,擦亮政务服务真抓实干“金招牌”。
激活“沉睡”土地,“价值洼地”变“产业高地”
——吉利LCV项目获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案例
吉利商用车全新智能LCV改造项目总装车间,汽车车身结构件在传送带“排队”,两侧机械手挥动“手臂”实现精准组装,生产繁忙而有序进行。
土地是宝贵的资源,更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然而,经过多年发展,园区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粗放、产业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发展空间受限、新增成本攀升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边是新项目用地紧张、企业扩能发展空间受限,一边是老旧厂房“陷入沉睡”。如何激活“沉睡”土地资源价值,让“价值洼地”变成“产业高地”?
湘潭经开区以湘潭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试点为契机,开展土地处置盘活“三年行动”,制定相关方案,全面梳理低效闲置资产资源“一张图”“一套表”,建立以亩均效益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精准匹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用地需求。
吉利湘潭制造基地生产的全新A0级新能源乘用车吉利星愿。
为推动吉利商用车全新智能LCV改造项目顺利落地,针对项目用地需求大、项目落地急、投产节奏快、前期成本高等特点,该区采取新增用地报批与盘活存量土地相结合的模式,精准盘活湘潭通瑞汽车工业有限公司244.4亩低效闲置用地,以最高效率、最低成本完成用地要素保障。该项目作为湖南省唯一入选案例,被国家自然资源部评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一批典型案例。
湘潭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创新实行“增存并举,双轨运行”供地模式,运用法律、市场、行政、金融等手段和办法综合施策,通过增资扩能提升一批、兼并重组整合一批、破产清算退出一批、合作开发盘活一批、政府介入收回一批等分类协同处置方式,全面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为提高园区资源资产利用率,该区将资产盘活与产业招商项目落地相结合,引进优势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项目,变“存量”为“增量”,由“增量”提“质量”,盘活闲置资产。
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
2024年初,湘潭经开区引进吉利新能源乘用车和神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盘活江麓机电九华基地259亩低效用地、建筑物及3.92万平方米闲置厂房,实现土地资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空间均衡;为助力蓝思科技实现更高效扩产扩能,引进“青竹湖人才小镇”项目,对湖南农机产业园内约129亩土地、5.6万平方米房屋资产进行改造盘活。
低效用地再开发“开花结果”,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共盘活低效企业33家,处置低效用地2755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望2024年,从春和景明、夏日繁花,到秋日硕果、白雪皑皑,全体九华人迎难而上,交出了一份“热辣滚烫”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答卷。
湘潭经开区
放眼未来,信心满满!湘潭经开区调区扩区方案获批,调扩区后总面积将达2996.66公顷,有效拓展了全区发展空间、格局和能级;黄家湾片区已由绿心禁开区调整为绿心融合发展区,有效保障园区重大发展战略空间,实现湘潭经开区与长沙的无缝对接,打通长潭两市融城的“最后一公里”;抢抓低空经济重大机遇,九华通用机场建成后将为全市低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奋楫扬帆逐浪高,砥砺前行再出发!湘潭经开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级经开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一流国家级经开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改革,加快构建具有九华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成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高水平开放的先行区,在新时代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崛起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责编:邓玉娇
一审:邓玉娇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