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16 18:03:14
文丨刘才华
在去年底结束的第八届湖南艺术节上,辰河戏《贺龙井畔朵朵莲》荣获“田汉新剧目”奖。该剧以湘西浦市的红色历史为背景,通过众多鲜活的小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革命与人民血肉相连的英雄赞歌。作品延续了革命题材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书写,同时聚焦于女性群像与底层人民的觉醒,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展现了她们的精神力量与时代担当。现代剧场的群像演绎对多线叙事与人物塑造提出了极高要求,而《贺龙井畔朵朵莲》以女性为主的角色群体,生动勾勒了湘西人民在革命浪潮中的精神谱系。这种创作既赋予舞台浓郁的地方特色,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为红色题材注入了新的审美意义与情感深度。
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
《贺龙井畔朵朵莲》通过女校长杨逸梅和共产党员向泓毅的革命爱情故事进行切入,串联起了杨逸梅身边的“朵朵莲”普通女性,她们是湘西群山中的普通女性,是女校学生、红军家属、童养媳,她们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是革命洪流中的被推动者,但在这一推动过程中,又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自发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她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超出个人角色范畴的行为,这种自发性,来源于贺龙及红军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源于她们在觉醒后的自我意识和使命感的崛起。
她们主动为红军积蓄粮、喂猪、熏腊肉,主动进行支前的工作,红军家属戴爱莲的一句“等柱儿长大了还送他参军”承载了普通人对革命的忠诚与希望,将普通人的牺牲精神以及对红军的信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发的情感驱动深刻体现了特殊时代中普通女性角色的坚韧与力量,也勾勒出革命群像中鲜活的个体。她们的成长与觉醒,展现了由个体意志汇聚成的强大群体力量,而这种群体力量,正是构成该剧“红色脊梁”的重要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全剧唯一不普通的人物贺龙,始终并未在剧中出现,却通过他身边的人和事,构建起了一位革命领袖的群体记忆。他的精神以无声的方式穿透舞台,在无形中推动剧情的发展,也为剧中人物的自发性行为提供了思想源泉和行动依据。这种“隐身式”的人物塑造,不仅使得贺龙成为舞台上无处不在的精神符号,也让更多的笔墨集中在普通人身上,展现了他们的成长、抉择与牺牲。
他与这些普通女性的互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得以延展,构成了井和莲这两个意象的深刻隐喻——井是革命精神的泉源,象征着力量与根基;莲则是信仰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承载着不屈的品格与希望。井与莲的交织,既是革命群像的集中呈现,也是人物命运的诗意升华。
立体的群像刻画
《贺龙井畔朵朵莲》最为动人之处,在于对群像的立体刻画。剧中哪怕是最不起眼的普通百姓,也因细腻的情感表达与复杂的行动逻辑,成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亮点。这些人物既是个体,又作为群体的缩影,折射出湘西人民在革命洪流中的真实样貌。
女性群体在剧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她们既是革命的支持者,也是行动的执行者。比如,姐妹们齐声喊道“我们的男人都跟贺龙长征去了!”平凡的话语却蕴藏了浓烈的情感密度。她们用柔情与坚韧、对家人的思念与对革命的忠诚,交织成一个复杂而有力的情感图景。这些女性既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也并非单纯的牺牲者,而是有柔软、有矛盾、有痛苦的普通人,正是这种真实感赋予她们更强的感染力。
剧中生活化的场景进一步为人物增添了鲜活的质感。在第二场贺龙井畔的一场戏中,腊梅让东润向她哥哥一样去参军,年轻的东润时时想着腊梅,想着儿女情长,随后东润趁腊梅不备偷偷亲了她一口,而躲在暗处的玉书则唱起歌谣:“鸭嘴不比鸡嘴尖,哥嘴哪有那个妹嘴甜,几时讨得甜嘴妹,炒菜不用放油盐。”这一幕将湘西乡土文化中的生活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革命题材中增添了一丝轻松和活力,让观众在欢乐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
道具的运用也成为群像塑造的重要助力。女校中纳鞋的情节成为贯穿全剧的线索之一,从这里生发出多个戏剧情境。玉书和童养媳爱珍因为“纳鞋到底是给谁的”而吃醋,随后在女校学生的舞蹈中给出答案——她们想象着红军穿着她们纳的鞋脚下生风:“穿林涉水把涧跨,踏月追风走天涯。”这一细节体现了女校学生对革命事业的真挚情感,更赋予了平凡劳动革命化的意义。剧终,烈士家属们拿着烈士证,将一双双布鞋整齐摆在贺龙井边,请挺进大西南的解放军收下,将全剧情感推向高潮,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
剧中每个角色的行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彼此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紧密的社会关系网。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得群像更加立体丰满,让每个个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呈现得以放大。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多层次的情节编排,《贺龙井畔朵朵莲》成功塑造了一幅革命群像的立体画卷,在赋予戏剧深厚的情感力量的同时,也让观众在观看时感受到更强烈的代入感与共鸣。
以群像托起革命主题
整部《贺龙井畔朵朵莲》并没有依靠英雄人物的光环,而是通过普通人的集体力量和个人奉献,展现了“人民是共产党靠山”的深刻主题,在剧种小人物的点滴付出中,革命的宏大叙事找到了最接地气的表达。
以“朵朵莲”为主题的剧名寓意深远,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清洁而坚韧,象征着湘西人民在艰苦岁月中的顽强生命力。这些人物如同莲花一般,在战火纷飞中默默地生长。她们的等待和付出,是对家中参军亲属的支持,更是对革命事业的信仰和守护,戴红莲从红军家属,到红军遗孀,再后来为红军准备物资,再到立志把孩子送去参军,她等待中坚守,在付出中成长,她的每一步都透着普通女性在大时代中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喊口号的豪情万丈,而是无声的付出和无怨的坚守,体现了中国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坚毅与奉献,她的名字与莲花的意象完美呼应,将湘西女性的崇高品质具体化、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以她为代表的“朵朵莲”身影成为舞台上最动人的画面,也是革命精神最深刻的象征。
从小人物的小故事到整体的群像塑造,《贺龙井畔朵朵莲》让观众感受到湘西人民在革命年代的伟大与崇高。他们的命运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历史的洪流,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正如舞台上“井”与“莲”的隐喻一般,井象征着革命精神的源泉。井的静谧与莲的生长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这些普通人如井水般深沉稳定,亦如莲花般清洁坚韧,共同托起了革命的壮丽篇章。
《贺龙井畔朵朵莲》以群像式的叙事,生动描绘了湘西人民在革命年代的精神风貌和奉献情怀,带给观众深刻的情感体验。然而,从创作角度来看,如何更精细地处理人物与情节的叙事结构,使一人一事与群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是主创团队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群像戏本身在叙事上存在一定难度,针线是否足够细密,将直接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和整体的感染力。如果能够让个体的命运与整体的历史背景更加紧密结合,或许能让这部作品在情节与主题表达上更为圆满。
此外,作为一部以辰河戏为基础的现代舞台作品,该剧在古老声腔的传承与创新方面仍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辰河高腔以其高亢、粗犷的声腔风格成为中国戏曲的瑰宝,然而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使其声腔与节奏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能够在音乐结构上进行更精细的调整,并在表现形式上找到与现代审美更契合的表达路径,或许能为辰河戏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焕发出更强的艺术张力和文化魅力。
总之,《贺龙井畔朵朵莲》在红色题材与地方特色的融合上展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质,其将历史与情感交织、传统与现代并置的尝试,充分体现了主创团队的艺术追求与用心。未来,若能在故事的细节铺陈和艺术表达上进一步完善,能为观众带来更加动人的舞台感受,期待它能为辰河戏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启示与可能性。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