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0 14:31:58
文|贺辉才
如今的坛下铜锣已响遍全国。
如今的罗冬元也是名声在外。
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坛下铜锣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响彻云霄,回荡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激昂的旋律背后,站着一位被誉为“一锤定音”的传奇人物——罗冬元,国家级非遗项目“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难得的好天气。阳光温柔地洒在晚秋的天空,我与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欧阳昭苏拜访了罗冬元。
我们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进了坛下乡铜锣厂。
罗冬元厂长已在等待我们了。站在我们前面的这位传奇人物,身高一米七左在,不胖不瘦。虽年届七十,却身体硬朗,精神䦆铄,很结实。他热情地伸出有力的手来,与我们一一握手,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笑容满面,仿佛早已与我们熟识,那份亲切感如同老友重逢。
在罗冬元的带领下,我们仿佛踏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铸造车间里,炽热的火焰熔化着铜材,铸造成型的铜锣闪耀着金属的光泽;打磨车间内,工匠们细心地打磨着每一面铜锣,使其表面光滑如镜;调音车间中,罗冬元亲自上阵,用他那娴熟的技艺,为铜锣赋予了灵魂般的音色;组装车间里,一面面精致的铜锣在工匠们的手中逐渐成形,最终成为完美的艺术品。真是大开眼界。
罗冬元耐心地向我们讲解铜锣制作的过程及特有技术。
坛下乡铜锣的制作过程严谨而复杂,从选料到调音,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操作流程非常严谨,要求火候和手法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选料要求铜精度 达到99.9%,严格按比例配入锡、银等金属(配料),加温至1200℃使之熔 化(熔水),倒入模具制成铜坯(制坯),后放入900℃炉膛里烧红夹出打成 片(锻打),待锣片加温软化剪成圆形(剪边),连续烧红放于槽型内反复锤打成型(成型),再加热到一定火候夹出淬入水中(淬火),捞出锤打,初步调音(冷作),后用合金刀进行表面抛光(抛光),最后,根据不同铜锣品种,经过千锤百炼后,在一锤定音中,完成了铜锣的美丽传奇。
罗冬元今天特别高兴,刚刚收到贵州及湘西两批订单。坛下铜锣在少数民族的重大节日上大放光彩,特别前几天接待了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几个学生选购了一批铜锣鼓,这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孙建军介绍的。这位教授是铜锣鼓等民族响器的专家,也是罗冬元的贵人。
罗冬元的话匣子打开了,他向我们介绍了坛下铜锣的传承史和发展史。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声情并茂,我们都感动了。
漫长的传承之路。坛下铜锣有1000多年的历史,春江河拥有铜和锡资源,打造铜锣提供的资源基础。相传,古代朝廷在寨下仙驻军,易守难攻。在这里制造兵器,兵器用铜和锡制成才锋利。而当地村民偶然发现,铜和锡制成的铜锣声音特别的响亮。以前通讯十分落后,不像现在有手机电脑,全靠嗓子喊。用铜和锡制成的铜锣,因为它的声音响亮,传得特别远,被作为通讯工具流传下来了。古代那时候流行讲故事,有些人讲的好,流传得特别广。商家和发明家就想到了一个商机:舞影子菩萨。用锣和鼓敲打起来,特别的热闹,附近的村民都赶过来观看。现在的电视、电影都来源于过去的皮影戏的原理发展起来的,这也成为我们这里的软实力的象征。
铜锣慢慢的走向了市场。从皮影戏,到红白喜事,再到剧团剧院,开始形成了产业化。
坛下生产铜锣最开始是零散化。铜匠挑着风箱、火炉去有钱人家里打造铜制品,包括铜碗、铜铲、铜筷,以及铜装饰品。坛下的铜制品比山西的临沂、浙江义乌、湖南邵东、四川大足更早。后来倒是铜锣的生意越做越大,名声越来越响。
艰难的创业之路。罗冬元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创办工厂之初,他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市场竞争等多重挑战。但他凭借着对铜锣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一步步克服了困难,最终将坛下铜锣打造成了响彻全国的知名品牌。
罗冬元告诉我们:我初中未毕业,手艺来自父亲传承,文革期间是禁止私人生产制作。六七十年代乡镇有个铜锣厂,我在里面工作,从事技术管理和采购。当时衡阳有一个国营铜锣乐器厂,乡镇因没有竞争优势, 加上其他原因,铜锣厂倒闭。现在办这个厂是因为我看中了这个市场,有了采购工作的经历,懂市场,懂信息,懂技术,为自己办厂提供的最有利的条件。
刚开始建厂时要思考很多东西,比如,厂房建哪里?技术来源?人员培训?机械设备没有卖怎么办?必须通过自己进行技术改良。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其他时间在桌子上画图纸。
父亲说,这个手艺不能在你手上失传了,不求大富大贵,必须把这个手艺传下去,比一般人也要好。这不仅是父亲的嘱托,也是世世代代坛下铜锣人的重托。我必须肩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传承并发扬光大。
改进技术。市场是残酷无情的优胜劣汰,传承的传统手工制作,改进的是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品种。到目前为止,已有几十上百个品种,制作了最大的锣直径达到2米,在国内算最大的锣之一,最小的锣才十几公分。比如,云锣12公分,有些8公分,各个品种的大小不一。 罗冬元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创新。他引入了空气锤、压铸成型机、剪边机等多台机械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有特色的铜锣是地方民族性铜锣,比如贵州、云南、湖南湘西。哪个地方需要什么样的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铜锣具有地方性特特点。比如高山和平地,他们的乐器都不一样。
坛下铜锣销往全国各地,在贵州、云南、湘西等地办了批发部。贵州有个铜锣聚会比赛,有人购买了坛下铜锣(高边锣),音质洪亮、声音醇厚,多次夺得第1名。
建立销售网络。罗冬元具有市场思维,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以前,坛下铜锣基本上只在长江以南销售。为拓宽市场,罗冬元带着徒弟、亲戚走访北方城市、少数民族聚居地,学习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特色,将当地的铜锣带回来研究。罗冬元说:此中艰辛只有我自己知道。渐渐地,坛下的铜锣以价廉物美打开了广阔市场,如今已远销东南亚。现在已在二十多个省市建立了经销店。
申遗的成功。申遗于坛下铜锣厂的发展太重要了。罗冬元告诉我们:申遗的成功,要感谢耒阳市文旅新局、衡阳市文旅新局、省文旅厅的大力支持。从申报耒阳市级到衡阳市级、湖南省级乃至国家级,领导与专家们倾注了太多的精力,我深深地感激。
这里要特别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中央音乐学院孙建军教授。有了他的推荐,扩大了影响。罗冬元介绍:在韶山参加全省非遗展览。孙建军来到坛下铜锣展区,高度评价音质好,并建议申报国家级非遗,并嘱托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我受到极大的鼓舞。
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孙建军教授多次点赞表扬坛下铜锣,非常有特色。
未来的传承之路。现在的传承是开放式的,入选国家级非遗以后,传承基本上是对外开放式的。但现在遇到很大的问题难题,是很少有人来学,没人愿意吃这个苦。铜锣生产高温高噪音,聪明的人吃不了这个苦,有更好的选择。不聪明的人又学不会,又聪明又能吃苦的人百里挑一。
罗冬元深知传承的重要性。他不仅自己坚守在铜锣制作一线,还带出了一批徒弟,其中包括他的儿子罗建文,现已成为厂里的调音师。他还通过提高工资待遇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铜锣制作行业,希望将这一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罗冬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匠人的精神与担当。他用一锤定音的技艺,书写了坛下铜锣的传奇故事;他用一颗热爱文化的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坛下铜锣不仅是一面乐器,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怀。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匠人的智慧与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