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 ——伤永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0 14:32:10

文|张雷

你已来到无涯际的空旷,

界限已被超越,

界限不再存在,

悠长的叹息消失在悠长忍受的终了!

——彭燕郊《混沌初开》

在长诗《混沌初开》的开篇,彭燕郊先生以这样一声悠长的叹息,开始了一位诗人对人类命运的诗意探索。

2021年11月19日,我走在羊牯塘的旷野里,获悉我的学长——曾经的“神童”魏永康,已于11月9日因病离世。

我也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我的叹息也终将消失在短暂忍受的终了,但是,永康学长的故事将在湘大长久地流传。

一、泥土之问

王安石《伤仲永》是一篇名文: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魏炳南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曾学梅是一名百货公司工人。

他从小就是一名神童。

1985年,还只有2岁的魏永康,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时,他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也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魏永康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2000年,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读完上述文字,我的感觉是:魏永康比方仲永还传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父母把小仲永看做商品,四处游展,邑人出钱观赏,“不使学”,结果是虽未“看杀”,但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虽然家境普通,但魏永康的父母却是竭尽全力铺平魏永康求学之路。

“母亲曾学梅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她包下家中所有家务,照顾魏永康的生活起居,直到儿子读湘潭大学时,她也一直跟在身边‘陪读’”。

2003年7月,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在硕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情况下,被中科院劝退。此后,魏永康经历了一段灰暗时期,婚后步入平凡人的生活,神童之光渐渐褪去,淡出人们的视线。

2021年11月9日,38岁的“东方神童”魏永康逝世,世上再也见不到他羞涩的笑容。

魏永康比方仲永受伤更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能解释的应该是鲁迅的话: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这样讲:

“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二、王亚南之问

陈景润的故事家喻户晓。

陈景润是“天才”也是“怪才”,他从小就是一个沉默得有些木讷的人,这种木讷后来竟成为他的习惯。

1953年,他来到北京第四中学教书,因为性格腼腆站在讲台上连课都讲不清楚,校方只好将他辞退。

被辞退的陈景润,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收拾着东西离开了校园。

失去了经济来源,陈景润连饭都吃不饱,为了维持生计,他把自己的藏书用小推车拉到街上做租书生意。书摊摆好,他坐在一旁看自己的数学书,安静地守株待兔。租一次书是两分钱,一天大概能够赚几毛钱,这样就饿不死了。

王亚南是陈景润母校厦门大学的校长,某次他到北京开会。碰巧北京四中的校长也在,见到王亚南,就开始抱怨:“这么著名的厦门大学竟然培养出一个连讲台都上不了的老师!”

王亚南说:“不可能吧,陈景润是我们学校最好的毕业生啊,会不会有什么误会?”

四中校长还说,陈景润的教学确实是一塌糊涂,还经常生病住院,这样的老师,我们实在没办法让他继续任教,也没有合适的岗位适合他。

王亚南听说自己的得意门生要被扫地出门,实在无法接受。会议结束后,王亚南邀请中学校长一同去医院看一下陈景润。到了医院,陈景润身形消瘦,正捧着一本书,仔细地看。

王亚南感到心里很酸,拿起陈景润的书,一看是《堆垒素数论》……

王亚南决定将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为此四处奔走。

1955年2月,陈景润回到厦大,被分配在图书馆,管理数学系图书资料阅览室。某天,王校长来到图书馆看望陈景润,陈景润正读书入神,猛一抬头看到校长,慌忙站起来,红着脸说:“校长你安排我具体工作吧。”王校长微笑着把他按回座位,意味深长地说:“你现在就在做着我给你安排的工作啊,不要辜负大家的希望,华罗庚也是从清华图书馆走出去的。”

陈景润十分满意自己的工作。阅览室并不算大,但他有了一个固定座位和一张书桌。各种中外数学书籍和期刊任他阅读,再也见不到使自己窘迫不堪的学生的眼光,再也不用自己去憋着嗓子讲那种并不熟悉的普通话。从此,陈景润就像一个进了教堂的虔诚的修士,一头扎在阅览室里,一切与数学无关的杂念都被排除到了脑后。

1956年,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翌年9月,由于华罗庚的重视,陈景润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

“厦门大学难道不相信自己的学生吗?”

“厦门大学可以保护自己的学生!”

王亚南的一问一答,尽显校长风范。

在徐迟那篇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中,王亚南被冠之为“懂得人的价值的人”。

三、向俊波之问

向俊波是湘大学长,在魏永康去世之后他发了一个朋友圈:

“魏永康走了,到底是神话还是笑话?

当年传说湘大来了神童,年方13岁,我曾动心想去看看。

若干年后,听说魏永康在中科大被开除(劝退),觉得伤感,真的仲永么?又一波狂欢,很多人,因为能自己独立吃饭、洗衣、做饭、寒喧……的人,在笑谈他蠢得什么都不会,所以他应该被驱出神圣的金字塔,驱出某些最聪明人在的科学院。霍金其实也不能独立吃饭、洗衣、做饭、寒喧……却受到众人景仰,魏的吃亏则是在于他身体健全却只会读书。

可是,没有人想一想,物极必反。事物往往在某一方面过于脱离常态,就会在其他方面有不足,甚至不足到无能。在全能和权威才是硬道理的背景下,曾经的神童被驱逐、嘲笑、被会流放……

如果有一个人,四岁能学完初中课程,我愿意以绵薄之力请个能独立吃饭、洗衣、做饭、寒喧……的人去辅助他。如果他只会读书、研究,他就去弄吧。或许中国会有一个机会,让一个有缺限的神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特别的贡献。这个机会,是值的给的。

古人说‘因材施教’,而现实多‘求全责备’。希望那个绑架人做全材的悲剧不再,那些看到魏能独立做饭洗衣微微点头的人明白,这个人终于全面败给自己并不是自己和社会的胜利!

魏先生,您的夫人在思念您的笑脸。而这个社会,是否应该怀念反思您的故事?”

1996年3月19日,在连续两个月不能工作后,陈景润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他是睁着眼睛离开的。夫人由昆说,他最遗憾的有两件事:一是未能看着儿子长大成人,二是没有完成“1+1”。

2021年11月9日,38岁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病逝世,生前有人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他毫不犹豫地说:“在学校里读书,读书是我的特长和乐趣。”

四、湘大之问

2021年11月7日上午,湘潭大学举行2021年度“十佳学生记者”和“优秀学生记者”表彰大会暨“新闻大家谈”专题讲座。

1992级学长曹辉以“我和我的湘大”为题,阐述了“湘大是最美的”“湘大是最强的”“湘大是最纯的”。

“2005年钱学森曾向时任总理温家宝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温家宝同志也希望我们的大学生们,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在湘潭大学即将迎来关键时刻的节点,我想提出‘湘大之问’,也可以说是‘曹辉之问’。湘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思考的是‘五年后十年后乃至更长的时间里,湘大怎么办?’。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次省党代会前夕,我提了两个建议:第一,一定要解决湘大交通劣势的问题,现在长沙所有大学都已经通过地铁串起来了,我感觉我们湘大是被遗忘的角落,去一趟长沙花的时间太多,所以我的建议第一条就是建议把长沙地铁3号线终点站延长到湘大。第二,建议湘大和长沙某一所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湘潭大学,既可以解决长沙校区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湘大学科发展的问题,一举两得。这些年,河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都在省会建了新校区。

现在的高校发展,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五年之后十年之后怎么布局,关于‘湘大之问’,大家要认真思考,要有忧患意识。”

曹辉师兄提出来的是宏观的湘大之问,我提出来的是具体而微的湘大之问。

厦大能容得下一个陈景润,

湘大,容不下一个魏永康吗?

大学乃人文圣地,大学之眼不应完全聚焦那些当了大官的赚了大钱的有了大名气的人,她的眼里还有平凡者,心里还牵挂着困厄者。

大学之大,在于大温暖,学校与学子之间的温暖,师生之间的温暖,彼此温暖。

是湘大的风——“一年吹两次,一次吹半年”,锤炼了了你的体魄精神,吹醒了你的家国情怀!

是湘大的林木——“健旺丰沛的草莽气息”让你谛听到了生机盎然的大地心律,勃发了你生命之力量!

她的光芒,如同阳光,普照万物,万千学子都能感受到她无尽的温暖。

这份温暖,会让天南海北的“杨柳”,根扎得更深,叶长得更茂。

50年后还会出现天才神童,

湘大会怎么办?

五、天问

还是用《混沌初开》来向天发问吧!

永康学长,你那颗受潮的心,人间烟火几时曾烤干它?

愿望趋向单一,理想趋向单一,沉迷着魔,趋向单一。什么都在单一里,勇敢顺从,单一,紧张,顺从,单一。

单一可真好,

你喜欢读书,

读书可真好,

是他们把世界搞得太复杂了!

你离不开那些如影随形的幽灵,你必须承担永远也说不清的隐私,关系到某个人的清白无辜的秘密,闲言碎语有意无意的伤害,种种对人类异化力量传统的默默承担。

你把自己树立起来了,有你自己来不及想象的高大挺拔。无论在哪里,都不要把自己当作异乡人,落到你脸上的每一滴光程,都是回归无涯际的空旷,是所有树木的家。

你把它忘掉吧,你还葆有童心!

归来吧,你会发现此地云朵很柔很软,星星是抱团的,新的树,新的宝塔和飞动的塔尖,天空的圆盘,不是月亮,而是太阳。

太阳出来了,

在人生的中途,

你来到一片森林,

那里有一条绿色的路!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