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遗韵——营田灯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0 11:40:49

杨岱

又一个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营天灯会将踩着屈原管理区的盛世的节点,舞动屈原大地。这次灯会活动是营田灯会传承发展研究会成立来的一次亮招,营田灯会将“大阵容、强阵势”,在“潮热、火热、闹热”的热度上,彰显传统文化创新的时代文化魅力。

营田灯会是古镇文化和灯会文化的结晶,历史源远流长。古镇营田最早前称株木街或株半街也叫土山寨,是较早的港湾集市,是古老湘阴县的北大门,是历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战略的一个重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地理和地位的优势,是洞庭湖入湘阴县城及省城长沙的重要水上隘口,也是湘江水出洞庭的重要港口港湾。历史记载,古营田这里不但农耕业、烧窑业发达,而且这里的捕鱼作业、水域交通、港口通商、船舶停靠、物流集结一派繁景,这里的人口集中、经济繁荣、文化活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这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宗教信仰的需求发展和延伸,就渐渐地形成了有一种系统理念、有一套固定习俗、有一定文化功能的社会群众的集会。古营田灯会或许就这样伴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的印迹而初形。

祖辈们智慧在地域文化孕育芸生的体现。“灯火”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火”产生了人类的文明,“灯”芸生了文化。古灯会源于这里的农耕业、烧窑业、湖域作业和移民等文化根底,人们在农牧劳动、水运行船、捕捞作业、通商交流中芸生了航灯、水灯、船灯、渔灯、马灯、街灯、巷灯等,同时也芸生了灯歌吟调、渔歌、船号子、童谣、歇后语,还有人们与风浪、湿疹、病疫、匪患等作斗争芸生的各种抗击技巧方法,这些人们劳动生活的寓意表达和象征意向的演变,渐渐地注入了灯会文化内涵,是祖辈们智慧结晶的体现。古营田灯会在发展变迁中不但内含多样性,且外延也不断明朗化,把灯会的祭奠、庆贺和祈福的象征意义,演变为灯谜会、游园、技能表演、舞台戏剧等形式,揭示和表达了人们对宗教信奉的祭天地神和先辈的祭奠,对年成丰收喜悦的庆贺,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福。

多元素文化与湖湘文化融入的灿烂呈现。南楚腹地,湖湘文化板块的古营田这里文化有移民多元性。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船民渔民落脚生根,带来各种文化习俗;这里有规模性的移民,相传明代初期,朱元璋“血溅湖南”,这里的人口几乎遭到了一次灭迹,后来的人口都是以江西移民为主的各地移民,自然形成了“五味杂陈”的多元素文化。营田是南宋的民族英雄岳飞,在这里安营扎寨、围垦屯田而得名的,岳家军来自于中原,更把中原的文化引入了湖湘文化,这里还遗留着军民堤、避风沟、烟烔山、挂帅堂及武穆祠等遗迹,还流传着许多故事和风俗风味等,“四味茶”是典型的杰作。灯会的扭秧歌、踩高跷等节目以及装束和道具部分来自于中原地带的文化。相传,岳家军平杨幺胜利后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庆功会和军民联谊会,这就是流传的营田灯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灯会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化,风格上进一步模式化。

典型的湖乡传统文化闪烁的展现。营田水域交通发达,是港湾集市重镇,这里是一块独特的江南湖区与水乡文化的展板。据传说,每当到了传统节日或春节头初,特别是元宵节,营田古镇就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船民、渔民、船客、排客上码头和当地民众、周边赶集村民、商人开展的联谊交流、商品交易、器艺表演展示出的灯会活动。我们祖先自古就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的习俗。元宵节,将闹元宵一通宵。白天有玩龙舞狮、划彩船、弓虾、扇蚌壳、放牧等表演,一派锦旗飞扬、锣鼓喧天、鞭炮鸣彻;晚上各种霓灯、彩灯、花灯齐亮,照亮了整个街头巷尾;各种玩灯灯技的表演表象和灯谜会、地花鼓、古装戏等展示了盛况;还有各种风味的小吃小卖摆满大街小巷,香气浓郁,热闹非凡, 这里故有“小南京”之称。

古镇文化和营田灯会也遭遇过挫折或传承的断节,最典型的是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血溅营田带来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最近,营田灯会传承发展研究会的成立,是屈原地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发展传承保护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此,就有了一枚会章的理念象征、就有了一个机构的研究开发、就有了一批人员表演展示,就有了一个阵地集结文化物品,灯会将步入继往开来的轨道,将古镇文化展露出一个新的历史画面,焕发出屈原文化事业的盎然生机。

(图片由屈原管理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