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0 13:34:40
1月16日,桃源县理公港镇黄家坪村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村民期盼已久的一条乡村公路终于通车了。当天,著名书法家张锡良和常德市文化馆张锡良书法工作室的成员们一同来到黄家坪村,分享乡亲们的喜悦,并以书写春联的方式为他们送上新春的祝福。
黄家坪位于理公港镇、牛车河镇、龙潭镇、观音寺镇交界之地,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黄家坪村距理公港镇26公里,距牛车河镇10公里,按理说,当地村民出行到桃源县城,应当首选途经牛车河镇。但是,因为黄家坪村与相邻的牛车河镇丁家坪村之间还有1.7公里的“断头路”没有贯通,村民们不得不舍近求远。
“以前我们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丰水季节还要涉水,车子陷在沟里是常有的事。”村民说,“现在出门畅通无阻,搭帮国家的好政策,还要搭帮张同志出了不少力!”他们口中的张同志,就是著名书法家张锡良。
张锡良1943年出生于沅陵,少年时期离开家乡到桃源求学,毕业后在桃源工作生活。1969年12月,张锡良作为县文化战线的干部,下放到钟家铺人民公社胜利大队堰堤生产队(今理公港镇黄家坪村堰堤组),直至1971年返城。
在黄家坪下放的那些日子,张锡良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乡亲们非常淳朴,不让我干重的体力活,还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帮张锡良改善生活,生产队队长冯昌银送来自己家里节省下来的猪油。有一次张锡良肩挑稻谷去牛车河轧米,蹚过溪水时不慎滑倒,箩筐里的稻谷也打翻了。冯昌银当时正在地里干活,见状赶紧把撒在水里的稻谷捞上来,还替张锡良把稻谷挑到了轧米厂。时隔50多年,张锡良回忆起往事,心中仍然感念不已。
1977年,冯昌银被野猪咬伤,张锡良到黄家坪看望他,此后没有到过黄家坪。直到2023年4月,常德市文化馆张锡良书法工作室赴牛车河开展乡村文化调研活动,张锡良提议顺道探访一直让他牵挂的黄家坪。
置身青年时期生活过的乡村,重逢暌违已久的乡亲们。一幢留存至今的木屋的板壁上,张锡良在下放期间写下的宣传标语依然清晰可见,年届八旬的他感慨万千。
村支书吴晓华详细介绍了村里的情况:如今,乡亲们的生活条件都很好,美中不足的是村民出行很不方便。黄家坪至牛车河之间的道路已被纳入桃源县旅游资源产业路建设的规划,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尚未启动建设。
张锡良与工作室党支部负责人商量,能不能为这里的乡亲们出一份力,他的想法得到党支部负责人和全体党员的响应。黄家坪村村民们的期望很快传达到桃源县相关部门,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前往黄家坪进行实地调研,积极为道路修建争取资金。
张锡良和书法工作室成员们想方设法筹集修路的资金,常德市浙江商会会长、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董事长杨德洵得知这一情况,表示愿意共同促成此事。该中心出资10万元,请张锡良和工作室的10多位书法家们创作一批书法作品,用于中心文化建设,张锡良书法工作室将这10万元悉数捐赠给黄家坪村。万事开头难,有了这笔启动资金,黄家坪至牛车河的道路于2023年9月开始填筑路基。随着桃源县相关部门筹集的资金陆续到位,道路建设进展越来越顺利。
2025年1月,这条黄家坪乡亲们企盼已久,惠及理公港镇、牛车河镇上万名群众的乡村公路正式通车。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面上,车辆穿梭往来,乡亲们脸上绽放着笑容。“而今我们开车到牛车河只要10多分钟,在牛车河坐高铁只要17分钟就可以到桃源站,比以前方便多了。”
打通出行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黄家坪的乡村振兴也将开创新的局面。黄家坪有大面积优质有机茶园,村集体在村部开创了茶叶加工厂,今后茶产品的流通更加便利。当地种植的木材、毛竹等农副产品也能够畅通无阻往外运输。
相关链接——
张锡良
1943年出生于沅陵,全国著名书法家,曾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
张锡良书法工作室
2013年12月31日在常德市文化馆成立,张锡良任工作室总导师。工作室培养的一批优秀常德本土书法家,在全国书法赛事中获奖、参展30多人次。
工作室热心公益事业,十余年来通过作品义卖的方式,募集助学资金上百万元。通过书法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等方式,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责编:马曼雅
一审:马曼雅
二审:鲁融冰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