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崇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1 17:51:5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元崇
“钢火烧龙”展演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年腊月至翌年元宵节期间,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烧龙”仪式和庆典,期盼这能给新的一年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钢火的映照下,数十个赤膊汉子擎着火龙挥舞、奔跑、欢呼,只见长龙腾挪扑闪,旋转翻飞。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火药味,火焰四射,钢花飞溅,呐喊声欢呼声在夜空中回荡。长龙被钢火烧得只剩篾条,一个个舞龙汉子酣畅淋漓。
1月21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钢火烧龙习俗”保护传承团队负责人张孝铭,及他的团队在湘西州吉首市湘西秘境,向广大摄影爱好者发出“英雄帖”,征集钢火烧龙的优秀摄影作品。“诚挚邀请广大摄影爱好者拿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记录钢火烧龙的灿烂瞬间,展现湘西独特的民间艺术韵味与非遗之美。”
今年春节期间,张孝铭和团队准备展演两场钢火烧龙活动,腊月二十四日在吉首市乾州犇腾夜市上展演首场,正月十五日在马颈坳镇进行第二场狂欢。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正是创作的好时机。
“只要在两场活动中拍出兼具艺术与创意的好作品,就能获得较高奖励。”张孝铭表示,期待各位摄影师用镜头捕捉钢火烧龙活动的精彩瞬间,共同记录这份独特的节日盛景,积极推介这项非遗民俗活动。
张孝铭说,“特别邀约了长沙地区数十位摄影爱好者,来神秘湘西过大年,感受湘西非遗、品尝湘西美食。让更多摄影爱好者有渠道学习交流摄影艺术创作,丰富文化生活,助推湘西年味更出圈。”
湘西钢火烧龙是流传于湘西吉首、凤凰、泸溪、花垣一带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相传是当地群众为了避灾害赢吉祥,有300多年历史。其表现形式独特,数十名男子赤膊上阵,橘红色的钢花冲泻而出,火星打在舞龙者身上,展现湘西汉子狂野剽悍、血性阳刚的真性情,演绎着湘西人迎难而上的精神。
近些年,马颈坳钢火烧龙得以发扬光大,得益于张孝铭和他团队的执着与坚守,从2015年开始,他自筹资金创建钢火烧龙传习所,在钢火烧龙抢救性保护挖掘、各种活动的承办执行、影像资料制作、技艺传授、非遗数据收集和宣传推广中,前后投入300多万元。
湘西州吉首市马劲坳镇钢火烧龙分为制龙、制药、接龙、烧龙、化龙五个步骤。钢火烧龙传承人张清龙,自幼开始学习扎龙技艺,他介绍,龙头是主要部分,长、宽、高约1米,选择3年以上竹子,破成篾条,然后用篾条扎成龙头的轮廓,再在轮廓上裱糊皮纸、白纸,然后彩绘,金线勾边,用剪纸花样装饰,龙眼、龙舌、龙须是最后安装上去的,可以灵活变化,显得炯炯有神、威武霸气。
龙身用竹子编成篾箩,共9节,大约15至20米长,从龙头到龙尾,要安装九个龙把子,是舞龙人手举的木棒,从龙头到龙尾系有两条结实的绳子,起连接作用。
制作火药,当地称“花儿”,是钢火烧龙的主要原料。“花儿”制作师傅陈四斌介绍,与一般的烟花不一样,花儿的制作材料就是“一硝二磺三木炭”,另外还要加50度以上的烈白酒,火药筒的大小决定火药的多少,它决定烧龙时间的长短。装火药筒的诀窍是泥巴筑紧,火药不紧不松。药筒装好,师傅们还要试火,看花儿射程与燃烧效果。
湘西的钢火烧龙特别之处在于,迸溅的烟花是由专门的钢火师傅现场操作。他们用长竹夹举竹筒过头顶,将钢花泼洒到游龙区域。这是一项非常考验技艺的工作,需要技艺好、心地好、胆量好的人,方能胜任。
“今年的两场活动,我们精心准备了1500多公斤的钢火,热热闹闹大干一番!”张孝铭信心满满。
责编:莫成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