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博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2 09:56:19
盛正发
核心提示
“4×4”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发展赋能。
培育“4×4”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湖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部署,是全面落实“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抓手,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高校学科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开展有组织培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尤需加快改革,赋能创新发展。
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出台了《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新设了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同时,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和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撤销一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取得显著成效。
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我省3个学科入选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1所大学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全省“双一流”高校达到5所,建设学科达15个,学科数居全国第8、中部第2。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7所高校42个学科进入A类;省属高校实现A类学科零的突破,4所高校6个学科进入A类。
调整思路构建了学科生态新体系。遴选出21个有实力冲刺世界一流的培育学科予以倾斜,并从中重点遴选了7个学科集中建设,推动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行列。立项建设了120个“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和100个“十四五”省级应用特色学科,形成了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四级生态体系。全省共有2666个本科专业点,其中1007个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35.7%的专业与“4×4”现代化产业体系密切相关。
对接“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了一批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2019年-2023年,我省高校共增设本科专业点325个,其中与“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点180个左右,占比达55.38%。严控招生规模或调整撤销的本科专业达142个,专科专业达728个。
高职专业内涵建设大幅提升。第一轮国家“双高计划”遴选中,我省有11所学校、13个专业群入围,立项数居全国第5、中部第1。对接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专业点有290个;对接三个国家级产业集群的专业点有304个;对接传统产业的经典产业集群的专业点有1039个。建设了34个职业教育集团、38个“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类的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57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59个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473个校企合作科技研发平台。
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
“双一流”建设对接产业有待强化。扶新扶优不够。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引导高校大力建设急需的特色、未来学科方面还不够,紧密对接“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分学科建设有待加强和倾斜。“省市地校”共建学科的积极性不够,尤其是“双一流”建设经费支持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学科专业与优势产业联动机制尚待完善。专业设置趋向同质化。在校生前5位的专业没有一个对接湖南优势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等产业。本科高校热衷设置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等软专业,总量过多。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论证不够。我省理工农医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招生占比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学校对航空航天、海洋工程、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专业兴趣不大,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滞后。
产业相关的学科间交叉壁垒重重。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动能不足,交叉学科被边缘化。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交叉学科数量还不足,与“4×4”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接的学科链延链补链强链还不够。交叉研究团队组建、平台建设以及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清单等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本科专业对接产业的“增撤并”力度偏弱。近五年,从中部六省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来看,湖北新增专业最多,达到548个,湖南新增专业311个,排第5位。从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来看,江西撤销专业最多,达到236个,湖南撤销专业139个,排第4位。
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与产业体系还不适应。专业结构与产业体系需求不适应。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39.4∶51.1,高职高专院校对接三次产业的专业点结构比为3.5∶28.7∶67.7。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急需的集成电路类、轨道装备类却只新增了少量专业点。在校生规模排名前三位的专业类为计算机类、教育类、财务会计类,与产业发展需求对人才的结构和规模不相适应。
深化我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的建议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政府引导机制。成立湖南省各行业的“行业指导委员会”。由省教育厅委托,成立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和管理,对行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积极为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和指导高校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适应“4×4”现代化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产教融合体。统筹制订教育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成立由教育部门、产业部门及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工作小组,共同负责教育与产业规划的制订。建立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的跟踪和评估机制。政府出台学科专业负面清单等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高校与产业企业加强对接,对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联合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建设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的高校和学科给予奖励。
完善产业链与学科专业链对接机制。依托现有产业链链长统筹学科链链长。探索建立学科专业“链长制”,学科链链长对接产业链链长,学科链链主高校对接产业链链主企业,研制湖南省急需布局学科专业清单,切实保障学科链、专业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全省的人才培养链生态。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高校专业建设。指导高校超前部署和建设一批精准对接“4×4”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专业,明确所有重点产业均有对应优势学科支撑。根据产业岗位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现有省级教指委的作用,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对接产业需求分学科大类研究定期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把教学过程融入生产过程,把岗位要求反馈进课程内容。
制订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岗位要求标准。根据现代产业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进高校学科专业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和研究机构,形成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接产业(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学科与项目的融合发展。引导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布局,参与“揭榜挂帅”和“赛马制”,重点围绕“4×4”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把学科专业建设与项目研发及人才培养统筹协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设置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鼓励把生产线建在校园,把校园建设在产业园。
强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以制度引导企业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等措施,驱动企业主动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引导企业支持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更多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鼓励企业主动对接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共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共同设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共同制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教学和实践指导。
推动“双师型”教师的校企双向流动。鼓励教师根据产业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坚持需求导向,鼓励“双手沾灰,双脚沾泥”的务实作风,把人才培养过程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打通高校与企业的人才通道。改革人事制度,探索“企业提供薪酬,高校提供编制”的双栖优聘制,实现企业与高校人才的“旋转门”制度。加强高校间教师的交流合作。通过建立高校联盟、开展校际合作项目、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措施,推动高校教师间的协同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教科院高教所所长、教授,湖南省普通高等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治理视野下新建本科院校普职融通研究”(BIA230173)阶段成果】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易博文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