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2 11:27:20
文|朱剑平
邓鹤龄(1792—1845),湘乡县宣风二十都江口(今双峰县杏子铺镇江口村)人,字菊泉,号拙翁,别号铁松,行聪二。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道光十四年(1834)出任新宁书院山长,道光二十一年(1841)会试挑取誊录、国史馆议叙,著有《铁松诗抄》。
今日江口。李论摄
邓鹤龄家世
邓鹤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九世祖邓兴权以下,代有传人。十二世祖邓茂桢尤以才艺知名于当世,同治《湘乡县志》为其立传。十六世祖邓明都,即邓鹤龄之父,生性厚重,嗜好读书,不到二十岁,文誉已大噪一时。家居无他嗜好,惟以教子读书为事意。
邓鹤龄兄弟六人(邓鹤龄居第三),皆饱学之士。兄邓锡龄,文庠生;大弟邓鸿龄,举人,同为江口人的朱尧阶及其次子朱意牧均出其门下,著有《吟秋草古今体诗》《紫树山房试帖》行世;二弟邓鹏龄,廪生,著有《铁樵诗抄》;三弟邓郜龄,二十九岁卒;四弟邓恺,文庠生,卒年也是二十九岁。
邓氏一门六兄弟,竟出了两个举人(邓鹤龄、邓鸿龄)、三个秀才(邓锡龄、邓鹏龄、邓恺)。单从科考来比较,湘乡一县内,能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曾国藩兄弟。曾氏五兄弟,除了曾国藩高中进士外,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国荃以县试案首入湘乡县学,咸丰五年(1855)考取优贡生;道光三十年(1850),曾国葆以县试案首入县学;曾国潢、曾国华则是捐资入国子监学习。
邓鹤龄与二弟邓鹏龄同时立传同治《湘乡县志》:
邓鹤龄,字铁松,道光壬辰举人。辛丑会试,挑取誊录,留滞都门,会病,其思归,无与偕者。新宁江忠烈忠源尝问字于鹤龄,愿以身护其行,寻卒于道,竭力经营棺敛,送至其家。忠烈固敦古谊,而鹤龄亦可谓善取友矣。
弟鹏龄,字息六,廪生。有至性,母丧,庐墓,一夕大风雨,坏其庐,其仆仓皇负之出,得不死,著有《铁樵诗抄》,早卒。时新化邓氏方采集《沅湘耆旧集》,鹤龄以其遗草就正,得入选。①
从现有史料上可以看出,邓鹤龄与邓显鹤、曾国藩、江忠源交谊匪浅,此三人对邓鹤龄帮助极大,是可遇不可求的“贵人”。
“百年文献老南村”
邓显鹤(1778—1851),字子立,号湘皋,晚号南村老人,今新化县曹家镇梓木冲人,致力于乡邦文献整理,编纂出版有《楚宝》《宝庆府志》《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船山遗书》等,梁启超称之为“湘学复兴之导师”。邓显鹤去世后,曾国藩撰写《邓湘皋先生墓表》,左宗棠致挽联云:“著作甚勤,四海才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曾国藩写的墓表碑额亦为左宗棠所篆。
邓显鹤
二弟邓鹏龄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三年(1843),邓鹤龄来到长沙,手持邓鹏龄遗稿求见邓显鹤,请邓显鹤帮助完成弟弟遗愿,将他的这些诗稿刊行于世。
邓显鹤爽快地答应了。
这年秋天,《沅湘耆旧集》刻印成书,全书两百卷,邓鹏龄的三十九首诗赫然编在第壹佰七十六卷首位。诗的前面,邓显鹤还特别用心地为邓鹏龄撰写了小传:
鹏龄字息六,湘乡人,廪生。有《秋樵遗草》。秋樵有内行。年二十丧母,庐墓山椒。夜大风雨,坏其庐,一仆仓黄负之出,得不死。人以为孝感。余曾因其兄铁松识之于长沙,不知其为诗人也。顷铁松以其遗稿来,求入《耆旧集》,且云其弟临危时,别无他属,惟待此以瞑目也。余感其意,为多录数首。②
把弟弟临终嘱托的事情办妥以后,邓鹤龄千叩万谢,挥别长沙,往北京进发。
《沅湘耆旧集》第一百七十六卷
古道热肠曾国藩
作为同乡,邓鹤龄在北京与曾国藩往来频繁。据《曾国藩全集˙日记之一》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四日,邓鹤龄来到曾家拜访。二月二十八日,曾国藩回访了邓鹤龄。
邓鹤龄身体不太好,有咯血的老毛病。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大弟邓鸿龄参加湖南乡试,考取举人,雄心勃勃来到京城,准备参加第二年会试。邓鹤龄的四个弟弟中,其中三个小弟英年早逝。对于大弟邓鸿龄,自是十分疼爱。见到邓鸿龄,邓鹤龄忧喜交集,复发咯血病。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月,邓鹤龄呕血不止,形容枯槁。此前,邓鸿龄会试未售已经返乡了。彼时也在京城的江忠源自告奋勇来到邓鹤龄身边,热汤熬药,悉心照料昔日恩师。
曾国藩对这位同乡也很是担心。在这一年的家书中,先后六次提到邓鹤龄的病情。五月二十九日,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诉父母:“同县邓铁松在京患吐血病,甚为危症,大约不可挽回。”③
生活拮据加上病痛,邓鹤龄在京城的日子过得并不惬意。曾国藩就曾两次接济他。上年送了大钱十千给他,这一年又送去十两银子。江忠源《哭邓铁松师》诗中写道:“旅馆嗟谁伴,惟有二竖随,欲归囊无钱,插翅安得飞,曾萧古君子,解囊时其亏。”④
侠肝义胆江忠源
自知不久于人世的邓鹤龄决意回湘乡老家,江忠源慷慨任事,主动承担护送任务。
江忠源(1812-1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道光十七年(1837)中举。邓鹤龄任新宁书院山长时,十分看重在此求学的江忠源。
江忠源
江忠源侠肝义胆,豪气干云,因三归师友之丧而声满天下。曾国藩与江忠源见过一面后,就对旁人说:“平生未见如此人。”⑤又说:“此人必立名天下,然当以节烈死。”⑥
道光二十五年(1845)八月初五日,江忠源护送邓鹤龄从北京出发,一路颠簸,八月十一日来到河南献县,邓鹤龄躺在江忠源怀里溘然长逝。江忠源典卖自己的衣物,为老师买了柳棺(广西柳州出产的一种上好棺材),装殓好尸体,不远三千余里,历时六十日,历尽千辛万苦,护送老师回到涟水与侧水交汇处的江口。
江忠源千里扶柩护送老师遗体回归故里的事迹,轰动了湖南省,也轰动了北京城。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九月十七日给叔父的家信中,曾国藩对江忠源赞赏有加:
湘乡邓铁松孝廉于八月初五出京,竟于十一日卒于献县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诚必信。此人义侠之士,与侄极好。今年新化孝廉邹柳溪在京久病而死,一切皆江君料理,送其灵榇回南。今又扶铁松之病而送其死,真侠士也。扶两友之柩行数千里,亦极难矣。⑦
《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
【链接】
哭邓铁松师鹤龄⑧
江忠源
异乡见同气,生死誓相依,嗟我邓夫子,至性坚不移。去年客京辇,有弟捷南闱,春明试将迫,盼弟来如期,弟来亦何暮,兄望亦何痴,痴望忽焉到,喜极不自持。忧喜互相攻,呕血修盈巵,形容日桔槁,行路知难医,谁谓试事毕,阿弟已先归。旅馆嗟谁伴,惟有二竖随,欲归囊无钱,插翅安得飞,曾萧古君子,解囊时其亏。谓我旧及门,鞍马护南驰,南驰未数日,奄及死别离。临危执我手,欲语泪交颐,谓余死不恨,永与同气违,妻孥谁不念,所重在连枝,子归语余季,念我毋过悲。此语谁复闻,沉痛摧心脾。忆昔甲午岁,吾师来夫彝,数月坐春风,早得窥樊篱,谓当贡玉堂,勋业嫓龙夔,次亦宰百里,膏雨润疮痍。岂谓天难问,用行终无时,潦倒五十年,一朝陨路歧。从游实无状,万咎安所辞。异乡恶死人,见辄走避之,逐客令屡下,安望持其危,典衣买柳棺,鬻者尤居奇,送终礼数缺,棲恻徒涕洟。可怜春生子,古谊厚不漓,知我方寸乱,筹画不少遗。哀哀路三千,素车指湘湄。吾师有二子,头角闻嵚崎,扶柩到其家,义当敦切偲,达人后必大,庶几绍裘箕。
【参考文献】
①齐德五等.同治《湘乡县志˙卷十八˙人物志二˙文苑》.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691-692页.
②邓鹏龄.《邓秀才鹏龄三十九首》.邓显鹤.《沅湘耆旧集》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275页.
③曾国藩.《禀父母》.唐浩明.《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长沙.岳麓书社.2018年.101页.
④⑧江忠源.《哭邓铁松师》.江忠源.王錱.《江忠源集˙王錱集》.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102页.
⑤⑥《中兴名臣传略江忠烈公传》.江忠源.王錱.《江忠源集˙王錱集》.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151页.
⑦曾国藩.《禀叔父》.唐浩明.《曾国藩全集˙家书之一》.长沙.岳麓书社.2018年.107页.
责编:蔡矜宜
一审:蔡矜宜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