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百年陶龛“血性”长歌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3 10:24:59

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李中声 柳莹 刘勇

“梅山苍苍,涟水泱泱,山明水秀,正是求学的好地方。陶龛讲学,参赞创校,造福家乡,我辈不可忘。求知识,讲血性,练身体,修学行,兄弟姐妹共聚一堂……”

湘中腹地梅紫山下,涟水右岸白鹭湾畔,在中国教育史上享有 “北晓庄,南陶龛”盛誉的陶龛学校,“血性”长歌行吟了120多年,依然安静伫立于湖湘文化根脉深处,呼应时代,眺望未来。

(陶龛学校鸟瞰。刘勇 摄)

“血性”源起,一座学校的百年沧桑

“陶龛”的名字来自湘军管带罗信南。他早年跟随曾国藩、罗泽南办团练,后解甲归田,独爱陶渊明,经常将其书卷置于家中神龛之上,自称“陶龛居士”,平日赋诗讲学,为乡邻发蒙启智。

1901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局动荡,思潮并起,沉睡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这一年,罗信南之子、晚清进士罗长裿为继父志,尽捐家财田产,创办“陶龛义学”,校址就设在自家的画竹园。后罗长裿任驻藏左参赞,因平定波密之功加二品衔。1911年,遭叛将钟颖陷害身亡。

1915年,罗长裿次子罗辀重进京告状,为其父申冤,钟颖被北洋政府处决。是年冬,罗辀重只身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师从教育家杜威,与胡适、陶行知成为师兄弟。

1920年,罗辀重学成回国,凭其学识和能力,当局欲委任他为教育高官和国会议员,但他毅然谢绝,只身回到家乡白鹭湾,主持陶龛学校校务长达三十年。

1922年,他有感于“世人的侥薄”,将“血性”定为陶龛校训,并以“信义”为其核心,躬身践行。

抗日战争期间,罗辀重积极开展抗战宣传,发动募捐,组织劳军慰问,不仅自己参军,还带了 25名陶龛学生和自己的3个子女参军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又将自己的4个子女送去参军。

罗光玖是罗辀重最小的女儿,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入伍的离休干部,她对父亲的 “血性”教育有自己的理解:“血性”是父亲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血性”最首要的就是爱国,做有血性的人,在战争年代是保家卫国,在和平年代是要为国争光。言传身教,泽被后人。”

(罗光玖和家人照片。 刘勇 摄)

陶龛学校几经新建、扩建,鼎盛时学生人数逾千人,生源遍及东南各省,被时人誉为 “诗的环境,诗的生活”“小学教育的灯塔”。它一路风雨兼程、逐光而行。

“血性”源流,一种精神的薪火传承

何为血性?梁启超说: “血性者,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也。”

罗辀重在《陶龛的校训 ——血性》一文中解释:血性是要“诚”而“愚”的。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血性是“为他”而不是“为己”。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的精神,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赴汤蹈火,一往无前。

“诚”而“愚”落到教学实践上,就是“求真”和“务实”。罗辀重大胆推行乡村教育改革和创新,一生践行素养教育,率先在乡村小学实行“五育并举”和“导师制”,以“群育”培养学生处世的能力,“德育”教育学生知行合一,“智育”引导学生“寻求真实的学问”,“体育”注重因地制宜强健身心,“美育”培养学生追求“无处不在的美好”,可谓教育改革先驱。

陶龛学校偏居一隅,却融汇东西方教育思想,坚持 “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春风化雨,英才辈出。抗日名将宋希濂,“东方凡·高”罗尔纯,“血性律师”王工等杰出校友,少年时在陶龛接受“血性”教育,为一生追求奠定厚实基础。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刘超良: “从扎根乡村30年、创造斐然教育成绩的角度而言,罗辀重的教育实践和成就足可媲美陶行知,他的精神不能被埋没。”

时至今日,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陶龛学校楼顶, “血性”大字依然俯瞰大地,催人奋进。

近年来,娄底经开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赓续贵师重傅、重教兴学文脉,一批 “春”字号学校崛起;同时立足实际,突出抓好陶龛等百年教育品牌,涵养血性教育精神。

(罗辀重陈列馆。 刘勇 摄)

“罗辀重先生倡导‘群德智体美’五育并重,主张‘无分数教学’,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不谋而合的。”陶龛学校党支部书记贺艾芳说:“血性的本质是诚、信、义,对于健康人格的养成、阳光教育的推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023年9月,在陶龛学校新址重修了罗辀重陈列馆,多角度再现他的光辉事迹和百年陶龛的薪火传承。现在,陶龛学校全校师生人手一本《血性陶龛》校本教材,共同学习,明所从来,知向何处,始终高扬“血性”精神旗帜。

从事罗辀重血性教育研究多年的学者佘国纲表示,罗辀重的教学理念胸怀天下,领先时代潮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这样评价: “我个人理解罗辀重的教育理念 教育就是教人做人,血性做人。那什么 血性?血性就是 “信义”,那什么 信,信就是诚信,诚就是真实,信就是可靠,那什么 义?义就是仁义,仁就是爱人,义就是负责,他的教育思想精髓就在这个地方。

寄托着数代人教育理想的陶龛学校, “血性”精神熏陶走出的陶龛学子,不仅传递教学接力棒,更传承着一份爱国深情。血性教育在今天,就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而要做好新时代的教育答卷,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编:邹娜妮

一审:邹娜妮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