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5-01-23 15:58:39
文|吴秀丽 杨雯静 曹辉
2024年12月2日至12月9日,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在央视4套开播。纪录片共有5集,分别为《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2025年1月1日至5日,纪录片又在新湖南客户端播出,引发公众强烈反响。
纪录片以“湖湘一万年”为时空框架,融合考古、文物、历史文献等权威研究成果,采用现代影像技术,结合考古故事、科学研究与文学叙事,梳理湖湘文化发展脉络,聚焦湖湘文化高光点,打造首部湖湘文化视觉盛宴,谱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湖湘万年时光史诗。
实地踏访,探寻湖湘文化的“根脉”与“魂脉”
《湖湘一万年》以湖南地区古遗址为线索串起了一场实地探寻之旅。每一集聚焦多个历史遗址,由点到面,各遗址构成一幅完整的历史景观,回答了历史给后人遗留的谜题。在开篇之作《稻作之源》中,纪录片揭示了湖湘大地的万年“稻”路之谜。以湖南玉蟾岩遗址中发现的一粒碳化稻种为原点,延伸至城头山遗址发现的水稻田,八十垱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农具,以及鸡叫城遗址中的大量碳化谷糠和完整的稻田灌溉系统。层层递进,步步解谜,融入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视角,回答了稻作之源的疑问,使得受众对水稻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
同时,《湖湘一万年》还结合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技术赋能,构建考古纪录片的文化符码,展现了湖湘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
纪录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件文物、每一个专家访谈,都在诉说着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从稻作文化到大国粮仓,从神鸟崇拜到艺术浪潮,从沅湘之滨到城市形成,湖湘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传承与创新。
《湖湘一万年》中的野生稻标本。
多维叙事,共赏湖湘风采的“风华”与“神韵”
《湖湘一万年》通过多维叙事逻辑与叙事结构,运用非线性的镜头语言、沉浸式的实景演绎和AI技术的场景再现,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既定表达方式,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艺术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加之高清摄影、音效设计以及数字创作等多样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
在《凤起沅湘》中,通过大量运用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剪辑手法,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一“梦”万年。无论是展翅欲飞的太阳神鸟,还是神秘乖张的獠牙兽面,都在传递着远古先民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对浩瀚宇宙的独特理解。在《众城之祖》中,纪录片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技法,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意境。让受众看到了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座座巧夺天工的历史古城在眼前重现,仿佛将观众带回了那个充满神秘与浪漫的时代。
航拍镜头下,广袤的湖南大地与蜿蜒的水系交织成一幅磅礴的山河图,展现了湖湘大地的壮丽景色。特写镜头则细腻聚焦文物细节,岁月摩挲的痕迹与古人雕琢的匠心跃然眼前,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
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
人文传承,演绎湖湘风骨的“精髓”与“魅力”
湖湘文化强调“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忧天下之忧”的忧患意识,这种精神特质在《湖湘一万年》中得以充分体现。它深情诉说着湖湘大地上的烟火人生与民族精神传承,通过生动故事与细腻刻画,展现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个性特征。在《众城之祖》中,研究员王良智邀请村民模仿古人夯筑城墙的方式推算城头山城墙的建造工期,这种实践探求真知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先民驯化野生稻的艰难尝试,到屈原《天问》超越时代的探索精神,再到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救亡图存,湖湘大地上的热血儿女从未缺席。人文薪火千载传承,湖湘风骨焕发新颜,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湖湘一万年》以史为鉴,照亮了湖湘文化的璀璨之光;以镜为窗,展现了湖南大地的壮丽景色;以情为线,串联起湖湘儿女的家国情怀。它为学界留存下影像资料,为后世坚守住文化根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湖湘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作者吴秀丽、杨雯静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曹辉系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