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网(经济网) 2025-01-23 19:03:02
“当前,湘潭正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上,正奋力打开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2025年湖南省两会上,谈及湘潭过去一年的发展,湘潭市委书记胡贺波深有感触,并用“转折”这一关键词予以定格。
湘潭经开区作为湘潭市经济主引擎、产业主阵地、融城桥头堡,以项目促发展、以创新增动能、以改革聚合力,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经开区的转型发展是湘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商务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湘潭经开区综合排名全国 第47位,首次挺进全国 50强,上升38位,在中部地区55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9,上升12位;在省内10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居第2。
不断向“新”提质,汽车、电子、生物医药产业“井喷式”发展
2024年11月25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 在湘潭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指出,“要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湘潭经开区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水平和开放程度,打造具有湖南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数据显示,湘潭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进出口增速等“五好”园区评价指标排名全省前列,其中湘潭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1个月全省第一。
2024年全年,湘潭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链完成规 工 产值增长14.7%;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各类整车年产量超32万辆。
以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 全新纯电车型“星愿”为例,该款车型去年10月全球上市,上市80天交付破5万辆。该制造基地全年总产量超32万辆,同比增长34%;吉利商用车一年内实现招商到 达产,产值超5亿元。
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吉利深耕湖南第20个年头,汽车产业链不断完善,从原单一车型到现拥有‘传统燃油与新能源’多平台、‘新能源车与出口车制造基地’的全球工厂,吉利在湘潭发展来势较好,其中2024年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产品出口也同比增长24%,这一成绩虽说不易但令人鼓舞。”
湘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湘潭电子信息和智能终端产业链产值增长58.7%。其中蓝思科技湘潭园区提供就业岗位18000个,全年产值大幅增长。
2024年6月,蓝思科技(湘潭)有限公司的综合实验室成功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专家组的严格评定,这是蓝思科技集团第四家荣获CNAS认可的实验室。
一位电子信息产业人士透露,“作为国际认可的综合实验室,湘潭园区实验室将为蓝思科技业务提供优质、专业的检测服务,也将赋能湘潭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湘潭也在新赛道上培育新优势,医疗器械产业破圈而出。5年来,湘潭经开区医疗器械产业从零起步,高速发展。累计引进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290余家,取证820余张,投产企业150家,连续两年获评全国 “年度医疗器械标杆产业园区”,获评“企业抱团入湘转移优秀园区”、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湘潭经开区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链完成产值增长82.8%,德源祥、西弥斯 等16家企业已实现第一个生命周期的蝶变,新增投资额达15亿元。产值实现从几千万到30.46 亿的跨越式增长,2025年将突破50 亿。
湘潭经开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自2019年落户湘潭以来,始终坚持“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发展模式,产业项目不断招大培强,产业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集成创新,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以产品注册高效审批、知识产权快速预审、医保集采市场准入、自贸区 协同联动为核心的“4+N”产业生态服务体系。
在湘潭经开区,华熙生物、华芯医疗、善彤医疗、绽妍生物等医疗器械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纷至沓来,越来越多来自全国 各地的医疗器械企业不仅落户于此,而且计划在湘潭新建研发中心。
首批入驻 湘潭医疗器械产业园的一家企 业负责人透露:“湘潭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巨大投入,三五年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这样的投入是基于坚定看好医疗器械新赛道的决心、勇气和战略定力。”
加速“腾笼换鸟”,激活“沉睡”土地效能
提升投资效益是实现投资可持续增长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提高投资效益”是2025年湖南省政府重点要做好的工作之一。
湘潭是全国 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湘潭经开区大胆创新,推进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处置,向存量要空间要效益,提高投资收益,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2024年4月30日,围绕研究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改革工作,胡贺波就提出,“要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政策集成创新,解决一批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带动低效用地治理水平整体跃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
2023年5月《湘潭市“亩产论英雄”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实施,该方案以亩均税收、营收、固投、研发、能耗、排放等为核心指标,按年度评价结果实行分类管理、分类配置资源,以加快实现园区提质增效、蝶变升级。
湘潭经开区全面梳理长期闲置土地厂房和低效利用土地及资源,逐一登记造册,形成低效闲置资产资源“一张图”和“一套表”,其中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围绕产业链做文章,精准匹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湘潭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政策“筑巢引凤”,推动企业成群、产业成链。
湘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亩产论英雄”指标体系成为指挥棒,一大批曾经“沉睡”的土地被唤醒,为经开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开区“政府协议收回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还入选了全国 典型案例。
例如,湘潭经开区了解到神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用地需求后,协调处置江麓机电集团九华基地低效用地,成功收回258亩项目用地和建筑物,并按照要求对厂房进行改造,以租赁形式交付给企业,实现土地资源要素的良性互动和空间均衡。
同时,服务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产业发展,引导仓储租赁企业京顺达转型,将110亩低效空闲用地盘活建设成高标准厂房,打造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并高效承接原租赁江麓机电九华基地需迁址重建的中小企业入驻。
湘潭市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建立“亩产论英雄”指标体系获得2024年湖南省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通报表扬。
湘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坦言,“激发‘沉睡’土地效能,我们将通过加速‘腾笼换鸟’,推动土地资源的复合开发,在历史存量中充分挖潜 发展空间,为推动地方发展提质增效做好保障。”
“上午发现的问题绝不过中午”,捧上营商环境这个“金饭碗”
“我们项目招商十分火爆,前面四期仓库和厂房都已经预订一空、供不应求,五期和六期项目土地交付还在前期工作中,客户已经交了预订诚意金。”1月16日,一力长株潭(九华)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项目展厅,项目负责人指着招商展板自信满满向记者介绍,我们项目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得益于湘潭当地良好营商环境。
去年10月17日,在十二届湖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上,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抓紧抓实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新路子,让湖南的子孙后代都能捧上营商环境这个“金饭碗”。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优化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切实降低制度成本,有助于释放企业活力。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湖南一力长株潭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下称“一力物流”)瞿月苏告诉记者,“湘潭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我们物流园项目建设进度十分顺利,目前一二三四期项目都已基本建成。湘潭市和湘潭经开区管委会成立了项目专班,定期和不定期举行项目调度会铺排项目建设问题,他们真正做到了上午发现的问题绝不过中午,下午问题当天解决。”
湘潭的诚意和服务效率打动了一力 物流管理层,公司投资5亿元升级改造原有铁路设施,提高既有铁路运力。瞿月苏坦言,“我们敢投就是因为我们看好湖南制造业产业基础对物流市场的需求,也看好湘潭营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人才要素聚集也是湘潭优势所在。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研装置 项目成功落户;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人才“虹吸”作用在湘潭经开区逐渐产生,人才聚集成为可能。
从吉利汽车湘潭制造基地现场了解到一个小细节,2024年湘潭基地产能提升后,工人从3000增加到6000,“我们招募的人才大都来自长株潭等院校,且80%的人都来自湘潭周边。甚至一些同行业企业都来湖南招人,我们能就近解决人才问题,为产能迅速扩张提供了保障,为‘湘潭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与智力支撑。”吉利方面表示。
2024年,湘潭探索校企人才共引共享模式,促进在潭300多家企业与百余所高校建立合作,此外,来潭留潭大学生就业创业1.6万人,返乡创业市场主体新增9814个。
除了人才要素保障,湘潭还着力推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比如一力物流等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产业链协同生态正在园区内形成,要素资源实现高效配置,促进了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
一力长株潭(九华)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项目正式运营后,数千家涉钢企业将以“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助力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服务于上中下游超万家企业。
一位钢铁贸易商向记者说,“我们看重湘潭园区的物流便捷性和上下游的配套能力,铁路直接到物流仓库门口,无须短驳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
近年来,以湘潭经开区为代表的园区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推进,建立“一对一专属服务”机制,全体干部职员联点园区400余家重点企业和在建项目,及时收集企业要素保障需求,形成覆盖用地需求、施工建设、用工用能、供需对接、配套建设等全周期的要素保障反馈处置机制。
湘潭经开区上述负责人表示,2025年,我们将继续紧扣“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工作思路,着力完善服务机制、提升审批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打出要素保障组合拳,更高效保障了产业项目用地、用工等需求,推动了园区企业稳产达产扩产和主特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 王新景)
责编:邓玉娇
一审:蒋睿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网(经济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