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三湘四水丨速来!“卡拉永远 OK” 社区驻地创作展倒计时3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3 22:40:2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23日讯(记者刘瀚潞)“不管喜和悲,卡拉永远 OK,幻梦都破碎,卡拉也会OK,汗与泪歌声中交汇,留住所有安慰,永远OK永远OK……”“卡拉永远OK”社区驻地创作展,自2024年12月27日起,在长沙市开福区二分之一空间火热展出。这场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即将在3天后落下帷幕。还没来得及打卡的朋友,抓紧这最后的机会,一起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切开一座上世纪的大楼

2024年10月,高校教师、艺术家周建胜,独立策展人袁霆轩,二分之一空间主理人、自由艺术家文菁共同发起 ”卡拉永远OK“驻地创作,邀请有艺术创作想法的人们,进入长沙市开福区的一栋大楼,通过游访考察大楼及周边区域,进行艺术创作。

展览项目驻扎地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成的一栋占地10000多平米的8层巨型厢式大楼。它宛如一台时光机器,承载着近40年的城市记忆。从街头文化兴起的90年代,到娱乐至上的千禧年前后,再到如今网红当道、流量经济兴起的时代,各个历史碎片在这栋大楼里被一种神秘的逻辑串联起来。

千禧年前后,这里迎来高光时刻,湖南首家大型商超 “新一佳”大卖场,以及“诺亚方舟”集团旗下的多家娱乐场所,让大楼成为长沙城市生活的地标。

如今,大楼褪去了曾经的光鲜,虽不复往昔光彩,却在岁月沉淀中满是生活的烟火与活力。负 1 楼的菜市场,从破晓到夜幕,人来人往,热闹喧嚣。1 楼底商林立,老人或闲聊打牌,或围观棋局,满是悠闲。2 楼湘菜馆酒香四溢。3 楼的歌舞厅里,30年前伴着迪斯科热舞的年轻人历经岁月沧桑后,在这里重拾青春。更高的楼层里,众多文化传媒创意公司、网红直播基地、网红培训班等在此扎根。登上大楼天台,周边新的商业中心、开福寺、不远处的湘江风光带和周边社区映入眼帘。

这里,古旧与新潮的生活、悠闲与高频的节奏奇妙融合,形成了现代社会市井百态、自成一派的独特城市角落。

解锁“卡拉永远 OK”

此次展览,汇聚了38 组作品,涵盖绘画、行为、涂鸦、影像、数字媒体、装置、雕塑、陶瓷、公共互动等多元艺术形态。创作人群中,有职业艺术家、大学艺术教师、海外艺术家、乐队成员、自由策展人、摄影师、社区工作者、社会策划工作者、心理分析师等。

有人在开福寺边枯水后的湘江江滩上画上小鱼,希望明年的江水帮助自己完成对小鱼的“放生”;有人试着想象这里曾经夜夜笙歌的样子,并用油画描绘下来;有人扒开被遗弃的席梦思露出里面坚硬锐利的弹簧床,放在地砖板上营造冰冷,生硬的场景……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创作者们的奇思妙想。

展览作品分为三个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创作思路和风格。

凌秋平的《星空》

第一类作品为“现场生发”。这类作品的创作者们,直接从驻地取材,运用厢式大楼和周边社区的各种素材和材料,把对时代背景以及大楼历史的想法和感受,通过作品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比如彭晖的《卷》和《歌声嘹亮》,黄湘怡的《放生》,李赢的《迷失世界》,凌秋平的《星空》,聂飔飏的《华夏菜市场双赢记》,刘思源的《完美计划》,王峰的《席梦思》,肖力平的《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李永庚和罗杞鹏合作的《梦幻舞台 —— 十几大劲歌金曲直播现场》等。

蒂比一恩的《天使与恶魔》

第二类作品是 “挪用融合”。创作者们会有选择地从驻地挑选一些元素,然后结合自己以往的创作风格和思路,让个人的创作模式和现场的信息相互碰撞、激发,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像黄嘉彦的《民谣》,罗明君的《剩余的时间》,蒂比一恩的《天使与恶魔》,周巧云的《门》,许亮的《角色扮演》等。

石亦眉的《蜕嬗》

第三类作品叫做 “定向联结”。这一类作品的题材和现场没有直接的联系,有些创作者甚至都不在长沙。但是,这些作品的创作理念或者所关注的要点,在某些方面和这次项目相契合。如李消非的《我是一群人 3》,黄立言的《猫,骆驼,与鹦鹉》,石亦眉的《蜕嬗》等。

策展人介绍,此次展览作品不走寻常路,风格直白、真诚,还带点调侃和自嘲。创作者们都在琢磨适合当地的创作方法,打破以前的老模式。而且作品普遍不大,大部分作品都是即兴创作,直接用现场材料。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