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现代化纵横谈丨以高质量法治赋能营商环境优化

    2025-01-25 15:43:54

欧怡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目标,并作出全面部署。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围绕市场经营主体,精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方面为重要抓手,将营商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和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科学立法

营造平等保护的法律政策环境

科学立法是奠定高质量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基础。要将立法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以立法重点为基准,坚持立改废并举,着力提高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整体推进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营商环境立法工作。要完善立法监督工作机制,将立法过程晒在阳光下,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和问效于民,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切实反映民意。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公平参与竞争,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发挥立法统领全局的作用。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同时,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固定下来,发挥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和利长远的作用。

严格执法

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

营造高质量法治化营商环境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政务服务、惠企政策和涉企执法为发力点,为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政务服务需便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简政放权”,以法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强化宏观调控,简化审批流程,推行清单制度,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为主、重点监管和信用监管为辅的机制。围绕“优化服务”,推动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办理,畅通政企沟通,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惠企政策要实际,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帮扶。各地区应根据党中央部署,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助企政策清单,在产业扶持、税收优惠、费金减免和人才创业等方面做出真实效。涉企执法应严格,构建清亲政商关系。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单位涉企执法体制机制,有效防范过度执法、选择性执法和趋利执法等突出问题,对乱检查、乱收费、乱查封等行为坚决抵制,严肃处理。

公正司法

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部门应坚持依法履职、严格司法、公正司法,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确保司法工作的公正与效率,保障经营主体产权与合法权益。聚焦企业“急难愁盼”,为企业安心发展注入动力。司法部门应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涉企矛盾纠纷及经营风险防范等关键领域,坚持“预防先行”理念,强化涉企矛盾纠纷溯源治理,形成全方位解纷机制,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提高司法服务便捷度,为企业舒心发展注入活力。加快数字赋能,推动智慧司法服务全覆盖;线下走访交流,问需于企,打通线上线下双向服务链条,为企业助力纾困。加强司法公正执行和公开监督,为企业专心发展注入定力。确保执法司法全过程透明,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健全冤假错案纠正及执法司法救济保护制度,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全民守法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全民守法是基础。法律的效力源自人民内心深处的坚定信仰与充分认同,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遵守。人民信仰法律、敬畏法律、尊崇法律离不开法治素养的提高和法治文化的熏陶。构建多元化的基层普法平台,创新多样化的普法形式,如以短视频、以案释法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法,让法治真正扎根民众、深入人心。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增强法治思维,恪守法律底线,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杜绝任何形式的权力腐败,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将“守纪律、讲规矩、明底线”视为毕生追求的课题。人民群众应强化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拓宽法律知识边界,时刻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行为,将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融入日常,为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李迅

一审:李迅

二审:陈佳婧

三审:周智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