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5 22:19:49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
沿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九秩之年的湖南中医药大学,践行湖南唯一中医药重点本科院校的担当,牢牢抓住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履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责任,勇担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使命,聚焦“高水平”引擎,蓄势“高能级”体系,向“新”而行,主动服务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和中医药强省战略,为提升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湖中大方案。
聚焦“高水平”引擎
“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掷地有声。2024年,举国上下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学校以建校90周年磅礴之势,聚焦高水平项目,燃动科技引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是高校、科研院所比拼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百舸争流”之地,湖中大人以智慧为帆,以热情为桨,引领着守正创新中医药的航船破浪前行,争当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探索者。
2024年8月23日,42项从湖中大诞生的项目,荣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通告,资助总经费约1572万元。其中,面上基金项目16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6项,齐齐创历史新高!
时隔不到一个月,当年9月14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里传来了好消息: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3项,思政专项1项,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排名第一,国社科立项总数排名第二,项目深度研究养老机构、生命伦理等社会热点话题,彰显湖中大人经世致用、利国为民的情怀。
在这两大超级“国字号”项目的“年报”中,湖中大创造的一组组数据,有增量,有数量,振奋人心;还有质量,更有分量,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装上了“重量级”引擎。
为中医药加装“现代科学”引擎。医学院教授庹勤慧主持的《川续断皂苷乙通过PTEN 5mC甲基化介导巨噬细胞极化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研究》、中医学院教师肖莉主持的《滋阴明目丸调控LncRNA-NKILA抑制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药学院教授裴刚主持的《黄芪-丹参配伍调控枯否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教师邱伊星主持的《基于FTO调控SREBP-1m6A修饰探讨土家药白三七三萜皂苷改善NAFLD脂质沉积的作用机制》……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为中医药加装“西医药”引擎。中西医结合学院教师陈婷主持的《基于IDH2巴豆酰化修饰调控TCA循环的通脉养心丸促血管新生改善心肌缺血再灌后无复流作用研究》、教师聂慧芳主持的《基于TMAO/Drp1/NLRP3探讨脑泰方调控肠道菌群-线粒体分裂-细胞焦亡轴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2024年9月3日上午,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长沙召开,学校共有21项科技成果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量为全省高校第二,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全覆盖”,刷新湖中大纪录……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增添动能。
一个个重量级科研项目,如同源源不断的养料,使得学校的科技引擎越来越轰鸣,助推中医药产业行稳致远。
学校党委书记戴爱国生动阐释了燃动科技创新引擎的真谛:要发挥中医药科技优势,构建完善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铸就“健康坚盾”,以科技供给“成色”擦亮健康中国“底色”。
蓄势“高能级”体系
何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给出了中国方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那中国式现代化“高校何为”呢?
校长易刚强道出了这个时代课题的关键所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政策体系,重塑管理模式,构建“高能级”的生态体系,加快科技强校建设。
湖中大吹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好的创意、项目,如同星辰大海,灿烂夺目;一个个科研平台,宛如奔腾江河,生机盎然。
2025年1月10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在第三届湖湘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正式揭牌。其承载着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件盛事。
新平台的拔地而起,全靠善作善成的累积。
2024年,学校全力推动中医药科学院筹建工作,对全国设立了中医药科研机构的21所中医药大学,开展密集性实地调研。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学院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该科学院整合全校现有的93个厅级以上中医药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平台,统筹校内仪器设备的论证、使用和调度,并作为独立单位招生硕士研究生,致力于打造集科技服务、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高能级拉满。
前进脚步不止于此。
2024年,学校还培育省工程研究中心8个,申报推荐“中医护理技术智能化及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同时,对校本部已有的64个科研平台进行了“大体检”,逐一邀请专家对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状态量化评分。中西医结合心脑疾病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血管生物与转化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抑郁类疾病中医药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等级的科研平台,得以更加明确航道、聚焦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汇聚成江河,滋养湖中大科技创新的沃土。
吹响改革号角,就要建设最完善、最强劲的体系,才能让好想法落地,好项目上马,创造新质生产力。
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工作,更能将基金落到实处。
基础与临床的融合,是实现科研创新“高”的关键。
如何发挥好15所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一直是学校努力的方向之一。
2024年,首创校院联合基金,指导15家附属医院和3家教学医院设立校院联合基金,实现从项目评审、立项到验收的“一条龙”指导,全年共计立项366项,资助经费1320万元,其中,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绩单中,第一附属医院获批15项,第二附属医院获批4项,均实现新突破。
积极探索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新模式,增设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联合基金,联合13家附属医院与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出资设立2025年联合基金项目,出资1000万元,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学校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
学校实施成果转化“三新四高”战略——探索高质量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建设有组织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生态”、提升专业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服务”,着力打造中药新药(院内制剂)开发高地、药食同源转化高地、中药药妆转化高地、技术服务转化高地。
学校修订了《横向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实施细则》《关于促进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的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构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新机制,加大成果完成人自主决策力度,完善职务科技成果价值的评估备案、分割确权等单列管理模式,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成果转化关键指标持续提升,2024年签订技术转让协议10项,转化专利9项,专利转让较去年增加800%;专利授权99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较去年增加51.7%。
知识产权中心投入运营,组织专利申报、成果转化模式和案例分享等8场,项目路演活动8次,5家企业入驻科技园;选派湖南省科技厅“三区人才”27人,科技特派员17人参与到企业和地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学校走出了一条地方中医药院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
创新的路上,湖中大从未停止。
吹响号角,自成体系,而后得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共赢桥梁。
市场“出题”,联合政府、医院、企业、专家“答题”,行业“阅卷”的融通创新范式在湖中大兴起。
2024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联合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振兴中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成湖南省健康产品与生命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24年4月,湖南中医药大学与邵阳县人民政府共建“党建引领邵阳县油茶林下中药材及芳香植物试种科研基地”揭牌;
2024年7月,学校携手杰出校友肖小河教授深度合作共建中医药精准用药研究中心;
2024年9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临床研究所所长张涤教授研发的金芪膏正式发布。金芪膏将帮助儿童在日常饮食中逐步调节脾胃功能,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这是该团队多年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经验的结晶,也是我国儿童保健领域中药产品的又一次创新。
2024年9月中旬,学校开启与新晃共建黄精GAP示范基地、龙脑研究院新模式……融通创新范式,开花结果,硕果丰硕,畅通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路,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
引荐柠乐集团、达泰医药、院仕食品、扶阳医疗等50余家企业拓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以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学校与湖南中药谷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技术开发项目“中医经方与云芝的抗肺癌新药申报临床前研究”;
与湖南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技术服务项目“土家族民族药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推广应用”;
与湖南亲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技术开发项目“治疗消化性溃疡(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型)1.1类中药创新药“亲胃口服液”临床前研究”……
一项项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生根,学校2024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金额近千万元,较去年增长726.7%,到账经费增长86.28%;横向到账经费较去年增长203.5%……社会服务不断加码。
向“新”而行以致远
龙行龘龘,于九秩之年的湖中大而言,是新的开始,创新之帆正扬,起航远大前程。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学校统筹推进、实施“杏林英才支持计划”“专项博士计划”“博士后计划”等,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阶梯”,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持续做大青年人才“蓄水池”。
2024年,学校立项国家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6项;13位专项博士、博士后、杏林英才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名博士备战省杰青和省优青项目申报,8位博士后成功立项博士后基金项目,2位博士后获国资计划…..这些闪亮数据,充分展现学校青年科研队伍建设的显著成效。
“杏林英才支持计划”,以杏林杰出人才、杏林领军人才、杏林拔尖人才、杏林骨干人才、杏林青苗人才五个层次,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立项国自然面上项目,成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湖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为学校实现在该类奖项的首次突破,夺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是杏林骨干人才、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教授刘密2024年的成绩单一隅。他表示,学校给予杏林人才专项科研经费、国自然预研经费等资金“加持”,是莫大的认可与信任,学科前辈的引路、校外专家的指导等,让心无旁骛地做科研更有底气。
《专项博士管理暂行规定》、“专项博士计划”出台,从师德师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及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有序推进各类人才入编工作。
“90后”魏佳明2023年刚博士毕业,就在2024年一举摘得国自然基金。他说,毕业成为学校专项博士后,入编学校的心激励着自己,斗志满满。学校还出台了相关工作方案,列好了具体的申报流程以及相关培训的时间表,让我心中有数,按部就班推进实验,先后修改完善标书20余次,最终不辜负学校的培育,国自然照进了现实。
“博士后计划”,博士后管理实行校、院及合作导师三级管理,赋能学校发展科研、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和师资补充。
中医学院教师林也、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教师胡蓉都是“博士后计划”中的一员。林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1项,胡蓉则是主持2024年度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项目一项。她们大赞学校博士后的合作导师机制,让她们有机会分别接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岳增辉教授的一对一指导,同时,学校举办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搭建跨学科的合作平台,都让“青椒”的学术之路不迷茫,敢于向着“拔尖”科研不断攀登。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启动“院士后备人才计划”,与杰出校友、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负责人肖小河签约、共建中医药精准用药研究中心,携手攻坚培养人才、产品创新、成果转化等工作,不断深化“医药圆融,衷中参西”的临床中药创新及实践理念,引领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守护人民健康。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2024年11月1日,湖南中医药大学迎来了建校90周年。群贤毕至,共襄盛会。举办了建校90周年传承创新发展大会,还高质量、高密度地举办了三场学术论坛——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第十九届中医药高等教育校长论坛、青年岐黄学者培养项目第八期专题培训、第七届湖湘生物医药-中医药国际会议,每场大会的“科技含量”都很高,“创新之味”都很浓。
党委副书记、纪念活动筹备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汤文胜表示,湖中大人团聚庆贺九秩之喜的方式,就是岁岁年年耕耘杏林的缩影——千方百计、全力以赴,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事业行稳致远。
2024年,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一场接着一场,首届湖湘药理学前沿高峰论坛、全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因果与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专委会2024年度年会、“纪念马王堆医书出土五十周年”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先后争鸣,让学术的火花不断在杏林里绽放,闪耀着杏林科技的广阔蓝海。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下,学校已由应用型高校转变为学术型高校。
龙腾蛇舞,伴着传承创新中医药的时代强音,怀着自立自强的科研担当,迈着勇攀高峰的创新脚步,湖中大人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扎根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在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为中医药发展贡献新质生产力与新兴持久动能。(文/闫丽颖)
责编:余蓉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