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评论 2025-01-26 12:32:14
编者按: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岁末年初话发展 奋楫扬帆谱新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集中展示2024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本刊结合新闻发布情况推出相关述评文章,进一步解读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亮点和生动实践。
“科创湘军”,勇立潮头
张婷婷
从盾构机高性能系统,到一粒种子,一项项重大原创成果,成为湖南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跃升的最好注脚。近年来,湖南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高密度、大格局、体系化的战略部署,用恒久之力,下非常之功,在科技创新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粒耐盐碱水稻种子能有多大能量?
2024年,湖南持续推进“以种适地”,选育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在3‰中度盐碱地种植亩产突破500公斤,为全国滨海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湖南方案。“万亩荒滩变粮仓”,让端稳“中国饭碗”更有底气。
与扛牢民族种业振兴大旗一样,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是国家赋予湖南的时代命题。
马栏山里,热潮涌动。5分钟办一家5G智慧电台,“一顿饭的工夫”就能完成一条4K广告片的渲染;马栏山音频实验室实体化运行,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项目基本完成建设。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聚变,新项目、新业态、新场景奔腾向前,推动着马栏山成长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高地。
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引领下,湖南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方向,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难题,先后取得“江海号”最大直径盾构机、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等20项获“首字号”“最字号”成果;烟花微烟发射药剂完成小试,未来有望重现橘子洲头亮丽烟花秀;锰渣回收、矿涌水低成本治理等技术加快从中试走向生产线,助力打赢“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全球首创脑梗死临床治疗新技术,更好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10月31日,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第二产业园区,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下线现场。
图源:湖南日报 郭立亮 胡清 摄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走好?湖南全力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链条,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科技创新成果必须落到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上,才能“落地生金”。
在株洲博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加工好的复合母排等产品排列整齐,准备装箱发货。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经费占总营业额比重连年提升,业务板块不断拓展。
聚焦高校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2024年6月,湖南出台了《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从供给端、需求端、中间端“三端”发力,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全省在湘高校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48.8%,在湘转化率超过50%。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建设15家创新联合体、20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纵览全局的顶层设计,对准焦距的精准落子,一个技术、人才、金融等全链条要素相匹配的科创生态圈在湖南活力迸发。
在顶层设计上,组建湖南省委科技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专题研究建设科技强省意见和科技创新规划、计划统筹;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科技奖励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制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以及支持科技创新高地“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的专项政策文件。
在平台建设上,湖南围绕国家所需、湖南所能与未来所向,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构建“1+2”国家实验室体系,大手笔推进“4+4科创工程”建设,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了坚实平台支撑。目前,TS实验室已落户长沙,湖南有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在人才队伍上,湖南优化“三尖”创新人才工程,充分发挥院士作用,大力培养院士后备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校友回湘”“湘智兴湘”,持续擦亮“科技湘军”品牌。
在金融供给上,加快推动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去年为67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175亿元,同比增长15.68%。
科技强省,引领创新。新的一年,湖南以实施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为主抓手,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为重点,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