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 汤青峰 2025-01-26 17:24:42
清明茶宴图
文/陈先枢 汤青峰
好茶须好水,正如茶谚所谓“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古今雅士、有条件讲究的茶人,在品水、泡茶技艺上都有一定造诣。因此,茶谚里还有“从来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爱斗茶”的说法。井文化是长沙文化特征的显著标识之一。漫步岳麓书院濯缨池,仿佛听到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歌吟;端详贾谊故居长怀井,仿佛听到杜甫“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的感叹。从井泉的名称来看,旧时的井泉水都是可饮用之水,有的赞美水的清洌,如白沙井、甘露井、玉泉、清泉、冷水井;有的描绘井的环境,如桂花井、桃花井、稻香泉、芦花泉、百汇泉;有的寓含美丽的传说故事,如白鹤泉、鸳鸯井、乌龙井、金井;有的以名人为名,如贾谊井、太尉井、黄香井、易祓井;有的为祈福倡义,如聚福井、遐龄井、尚德井、思源井;有的干脆以姓氏为名,如彭家井、陈家井、洪家井等。长沙许多街道以井泉为名,突出了井泉在城市中的地位,也突出了井泉在茶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多种地理方志有长沙井的记载。如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引宋永初《山川记》云:“长沙寒泉井在县南一里,炎夏饮之令人寒颤。郭仲产《湘川记》云,其水清美,汲之则注而不竭,不汲则满而不溢。”“县南一里”正是名气甚大的白沙井,这是沏茶的上等泉井。
寒泉不仅是白沙井,太平街贾谊故宅里的长怀井也是寒泉。长怀井,据南朝刘宋时盛宏之所撰《荆州记》 记载为贾谊所凿。《荆州记》云:“贾谊宅中有一井,谊所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如壶。”汉文帝三年(前177),贾谊贬谪为长沙王太傅,至今已近2200年,故贾谊井号称“天下第一井”。同时期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茶叶及与茶有关的文物,映证了茶饮与“天下第一井”的关系。唐大历四年(769),诗圣杜甫初到长沙,正值清明时节,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清明》诗:
朝来新火起新烟,
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冲花他自得,
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
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
长怀贾傅井依然。
从此,贾谊井乃称“长怀井”。唐元和五年(810)年,大文学家韩愈调任江陵府法曹参军途经长沙,遍游长沙名胜后,对贾谊井尤有感触,其《题张十一旅舍井》诗云:
贾谊宅中今始见,
葛洪山下昔曾窥。
寒泉百尺空看影,
正是行人渴死时。
诗中葛洪即晋人抱朴子,以神仙养导之法名世。韩愈把贾谊井与葛洪的丹井相提并论,可谓赞美有加。
贾谊故宅长怀井
唐代茶圣陆羽对泡茶用水有比较全面的论述,他在《茶经》 里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唐代张又新在《煎茶水记》 中记载了茶圣陆羽的一个品水故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逢陆处士鸿渐……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俄水至,陆以勺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给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之,又以勺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赍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尠,挹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
明代许次纾(1549—1604)在《茶疏》 中指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清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 中则更为具体地强调:“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但并非所有的好水皆能泡全部的好茶。由于茶与水的成分差异,某些特定的好茶,须用某种特定的好水才能冲泡出壶中妙品。“岳麓茶、白鹤泉”,“长沙茶、白沙水”,以及“金井茶、金井水”“沩山茶、芦花泉”“白茅尖泉水、白鹤茶”相映生辉,向为湘城盛事、品茗佳话。
金井
文人雅士,日常生活自在散漫,对于茶、水的特性与成分疏于探究,亦远非雅兴所在。但于品茗意境,心灵感悟、感官评价等得出来的对事物名位的评判却十分的较劲,以至于从唐代的张又新开始,为确定自以为是天下第几泉的事打了几百上千年的笔墨官司。最后,倒是一个爱到处跑且多才气的大清乾隆皇帝,反而于感官判定之外,还能依据一点水的比重之类的科学原则。但除了有具体的标准外,其原则也没有超出赵佶的范畴。乾隆皇帝为天下好水排定了一个还算令人信服的座次,长沙白沙井即在乾隆皇帝御定的“全国七大名泉”之中。
争论并非没有一点积极意义,至少达成了基本的科学共识。以品质论,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清轻甘冽”,外加一个“活”的评判原则能为各方接受。“清”指水的清亮雅洁,没有污染;“轻”指水的比重轻、矿物质少;“甘洌”则是指水的味道要微甜而呈凉性;“活”则是指要取流动的、经常被饮用的水,为的是“流水不腐”的缘故。环境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今天的茶人如果如某些古人般拘泥,是十分可笑的事。所以,当我们有好茶而无好水,纯净水倒是省却了我们不少身心之劳。符合“清轻甘冽”标准的纯净水不一定能使某种好茶泡出绝品来,但却不失为适合冲泡各种好茶的通用之水。
白沙古井公园水字碑石
长沙基本处于湘中丘陵与洞庭湖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和湘浏盆地,市区则完全处于湘江和浏阳河交汇的河谷台地上。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橘子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城乡,湖塘星布,冈峦交替,城廓错落其间,是一座依水而建、靠水而兴的山水城市,优质水资源十分丰富,造就了湘城茶馆千年不衰的繁盛。长沙的地质构造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风化和冲洗,在狭长的湘江河谷地带形成大片沙滩、沙洲,呈现“白沙如霜雪”的绝妙景观。“长长的沙滩和沙洲”,这就是长沙之名最初的含义。长沙的地下水大多从以白沙和砾石构成的含水层中滤出,清澈晶亮,绝无杂质,故称之为“沙水”,长沙名井“白沙井”也由此而得名。“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济南的泉,长沙的井”,“长沙水,武昌鱼”等耳熟能详流行全国的俗语,把“长沙水”的美誉推到极致。
摘自《中国茶全书·湖南长沙卷》,中国林业出版社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