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7 15:43:16
文/刘柳奇
2024年正月,春寒料峭,我正在南岳祈福,手机铃声突响。是彭老师儿子的电话,他声音颤抖,告诉我彭老师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我如遭雷击,悲从中来,泪眼模糊。不久前,我还与老师通电话,听她声音安好,怎料转瞬之间,阴阳两隔。我匆忙返程,赶到湘乡殡仪馆,望着彭老师慈祥而安宁的遗容,中小学时期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入脑海,似电影般清晰浮现。
我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成长于七十年代的乡村小学。那是一个偏僻而贫穷的小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乡村的教育如同一束亮光,穿透黑暗,照亮了我们这些乡村孩子的未来。桃林中学,我们公社唯一一所设有高中的学校,是我求学的圣地。在那里,我度过了难忘的小学和中学时光。当时学校里的老师,是从全县各地选调而来,其中不乏优秀者。而我有幸遇上他们,是我一生之幸。他们不仅仅教我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模范的表率行动,告诉我如何去关心人、帮助人;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人生。他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构筑了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建立了一个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的价值观雏形。
彭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老师。她身材娇小,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女性;和蔼可亲,仿佛一缕温暖的阳光,霎时遍洒在我们幼小的心田。她视学生如子弟,不论你家境如何,她一概平等以待,犹对那些家境贫寒者,她倾注更多关爱。我们从她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一种慈祥的母爱。她那柔和的目光,慈祥而可敬;她那温暖的笑容,如冬日暖炉,驱散我们心中的阴霾;她那略显唠叨的叮嘱和问候,却让我们忘却了学校生活的拘谨,只感受到一股母爱的暖流。我那时学习成绩较好,又任班长,彭老师对我更是喜爱有加。课堂上,我的回答总是能与她的标准答案相符,因此常常得到她的表扬。那些表扬和鼓励,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的心田,鞭策着我不断前行。
初中毕业考试时,我却遭遇了意外。语文考试结束后,我突然身体不适,无法继续参加后续的考试。彭老师了解情况后,尽管她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却毫不犹豫地让我到她学校家中休息。她一边轻声安慰我,说:“不要紧,安心休息,我们会如实向上汇报,不会影响你的升学。”一边为我准备一杯糖开水,置于桌上,然后再匆匆去监考。她的关怀如同母亲般温暖,让我在病痛中感受到了无尽的安慰。中考结束后,彭老师极力推荐我上高中。她反复向学区领导反映我平时的优秀表现,同时也提出,如必须考试,是否可以为我单独重考。最终,尽管我没有完整地参加中考,却依然得以进入高中学习。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彭老师的良苦用心,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师恩如山。
如彭老师这样的优秀教师,还有很多。教我们化学的聂老师,知识渊博,是师范学校的高材生。然而,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被贬放在我们这个偏远山村中学。但他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不仅教学出色,还主动在学校搞了业余气象站。在当时学校没有任何实验室的情况下,这相当于自建了一个实验室,让我们在课余学到了很多其他有用的知识,锻炼了我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
高中期间,我的班主任邓老师,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优秀化学老师。他总是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化学公式讲解得清清楚楚。平时对学生要求甚严,但又关怀备至。他批评学生时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长辈对子女的怜爱眼神、形态,让我们倍感羞愧,也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引起过无数次的震撼,以至终生难忘。高一期末,恰逢1978年高考恢复。邓老师根据我的成绩,反复劝说我提前参加高考。当时的我胆怯不已,害怕失败,害怕辜负老师的期望。邓老师却安慰我说:“没关系,没考上继续读书,不受影响,就当提前练习练习。”在邓老师的鼓励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高考。没想到,我竟然高一跳级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当时在我们县里是头一份,也对我们学校的同学和后来的学子们起到了榜样的激励效果。那一刻,我很兴奋,而邓老师比我还高兴。他那满脸的欣慰和自豪,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纯粹的关爱。他们不求回报,只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这种高尚的情怀,让我在多年后依然为之动容。
那时的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上学全是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特别是我的老家附近有些村庄,如丰稼村,山高路远,距离学校有十几里路。冬天下雪结冰时,学生无法出门,学校为了不耽误学习,就派老师进村专门上课,直到冰冻解除。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额外报酬的。老师们吃住在村中农户家中,与村民们同甘共苦。这种敬业精神,这种无私奉献,让我在多年后依然心生敬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什么是真正的师者风范。
那时我们实行的是半农半读,即上午上课,下午回家干活,而老师们则要实行家访。农村居住分散,散落全乡,交通不便,全靠步行,一期数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老师们却坚持不懈,始终如一。若至现在,真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大学期间,我一度身体不适,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彭老师听闻后,主动找到我说湘乡有名医,她带着我四处寻医问药。当时,我看到她迈着细小的碎步,领着我快步走在乡间小道上,一边安慰我,一边又满脸的着急与担心。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彭老师,她就像我的母亲一样,给予我无尽的关怀与呵护。遇此等良师,何其有幸!
工作后,我常常去看望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尤其是彭老师和邓老师。我把他们当作我的长辈和家人,也接他们来我工作的地方居住玩耍,同时一起回顾中学的逸闻趣事,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时刻。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那睿智的思维与风趣的语言,不减当年风采,只不过是角色由良师变成了益友,而我则由当时的懵懂少年,变得更能理解他们当时的深意,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和博爱。他们把学生的成功视为他们职业生涯的荣耀,而我则把他们当作我人生的导师和楷模。记得2021年清明节,我们在外工作的十几位同学约齐一起去看望彭邓两位老师。看到学生们如今的成就,看到昔日的学生回到老师身边,他们发自内心地高兴,甚至重演当年上课的场景,我们都变成了老顽童,其乐融融。看着他们从当年英俊潇洒的青年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者,自己也从一介顽童变成了霜翁,心中不免唏嘘,感叹岁月的流逝与无情,甚至有些许心酸。当时即兴填了一首词,表达了此刻的感受与心情:
当年俊师长,耄耋体安康。
士农工商遍桃李,大岭师恩长。
昔日少年郎,而今鬓已霜。
重回恩师膝下欢,安得不猖狂。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