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璇 湖南日报 2025-01-27 11:39:1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通讯员 张译文 陈依灵
寒假期间,大学生们频繁刷新教务系统,焦急地查询各科成绩。与此同时,关于是否取消绩点制的议题再次引起热议。
近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勇于尝试,纷纷改革现有学业评价体系,调整或放弃GPA(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以期缓解“绩点内卷”,避免“高分低能”。这一评价制度的改革,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变革?湖南高校师生对此如何看?记者进行了采访。
现状:绩点困住了学生的手脚
“在目前的学业评价体系中,GPA非常重要,直接事关奖学金、保研、出国。”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谢瑾坦然告诉记者,为了提升每一门课的绩点,自己的选课和参加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获取更多学分展开,也曾因为GPA的压力放弃了加入喜欢的社团。“大学的压力,似乎比高中还要大。”谢瑾感叹道,长时间泡在实验室,她的腰椎和颈椎健康已经亮起了警报。
对于绩点改革,谢瑾满怀期待。“看到其他高校进行的绩点制改革,我觉得太好了,希望能带来一些改变。”她相信,这项举措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让学生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松绑”。
这种现象在湖南高校普遍存在。为了能在保研、求职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不少学生从大一开始便专注提升GPA,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内卷”,因为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事物。一些学生陷入了“分数至上”的漩涡,甚至刻意避开难学的课程,选择一些容易通过的课程。“我们学院有一名老师讲课很扎实,但期末考试给分相对偏低,作业留得也比较多,选这门课的同学就不多了。”湘潭大学一名本科生坦言,“保研、出国深造、参评奖学金等,都要看GPA。多一分少一分,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探索: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绩点制带来的种种问题,国内一些高校开始探索新的评价体系。
2022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试点取消部分课程的绩点制,转而采用等级制评价,达到85分即为优秀(A),75分以上为良好(B)。2024年6月,复旦大学在成绩评定上引入P和NP(通过/不通过)设置,学生可在规定范围内选择不超过16个学分的课程,成绩不计入GPA计算。2024年9月,清华大学笃实书院与秀钟书院相继宣布,在大一年级学生的首个学期中实行成绩不计入GPA的政策,且对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不产生影响。
但我省高校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探索。“目前正在探索绩点制改革的高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较为全面,这些给了学校改革以底气,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位专家认为,这值得有基础的湖南高校去借鉴。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小龙表示,取消GPA的变化趋势体现了要求学生重视所修每门课程、均衡掌握各门课程知识与发展相应能力的倾向。“这一改革既保证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又有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从这方面来说确实对学生更友好。”
出路:为各类人才创造多元出口
然而,也有学生对新的评价体系表示担忧。
“如果实行等级制评价可能造成新的‘内卷’。”中南大学一位大一学生表示,如果“卷”不了成绩,就只能去“卷”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各类竞赛,可能会引发大家对有利于加分的特殊资源的争夺。此外,申请国外高校时通常需要提供GPA,等级制评价能否“流通”仍不明晰。跨校保研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湖南一所“双一流”院校教务处有关负责人认为,等级制评价落地的核心问题不是“绩点”转“等级”,而是“粗线条”评价赋予的空间能否真正让学生在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所提升,这需要重塑大学生学习中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强化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责任。
目前来看,教育评价应先立后破。在更合理的制度成熟前,绩点制仍发挥着一定的学业水平参考价值。同时,解决教育领域难题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除了探索创新评价机制外,各方还应协同发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为高校的各类人才创造多元出口。
责编:蒋诗雨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