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答卷·2024丨③将立德树人“置顶” ——解码培养好中医药人才的湖中大新方案

  湖南日报   2025-01-27 15:45:57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2024年,学校以培根铸魂“打底子”、多元融合“开方子”、强师强教“引路子”,锚定培养卓越拔尖人才和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型、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目标,以匠人之心培育中医药栋梁之材,将中医药人才送出九秩学府、走向祖国大地、奔赴世界舞台。

培根铸魂“打底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如何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是学校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而这一课题的答案,也藏在学校立德树人的实践中。

擦亮“红”底色——

2024年9月20日,校党委书记戴爱国为4793名2024级本科新生现场讲授“开学第一课”,引发学生共鸣,现场掌声频起。

“历史的接力棒现在到了你们手上.....愿大家沐光而行、寻光向前,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力量”。他深情寄语大家。

“要把自身理想同祖国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这是校长易刚强在2024年9月29日的“校长开学第一课”上,对本科新生的殷切期盼。

开学之际,便是书记、校长“开学第一课”开讲之时,成了点亮新生前行的“灯塔”。这也是学校思政育人的一张“名片”。

育人,是学校念兹在兹的“头等”大事。

“要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以‘六强’提‘六力’,建设强思政、强创新、强队伍、强治理、强服务、强视野”的‘大学工’体系。”2025年1月9日,戴爱国在第四次学生工作大会上再次强调。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育人全过程中。

努力做一名学生的“镜子”,是党员妈妈——卢芳国老师42年的初心与实践,她将“育人”与“树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其先进事迹被教育部纳入2024暑期教师研修课程,向全国推广。

“用爱去滋养学生的心灵,用责任去守护学生成长,用创新去激发学生潜能”,是优秀班主任杨茜芸对学生工作的坚守。

“扎根于实,立足于稳,发力于准,把牢‘安全线’,把握‘时间点’,做好新生适应、就业创业、心理健康等教育工作,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是易刚强对学生工作“三支队伍”的殷殷嘱托。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湖中大学生思政工作向高而攀、向远而行、向新而为!

拓宽“广”阵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的初心。

学校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推进“三全育人”,拓宽育人阵地。

2024年10月25日,“春风化雨”资助育人服务室组织开展第五届“傅敏铨·唐木林”励志奖学金颁奖仪式。

“在学生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是唐木林老师的初衷,她做到了。

这是奖学金颁奖的第五年,也是爱心传递、资助育人的第五年。

王衡新、戴征等一批唐老师的学生收获了爱的种子,成为名医、名企领头人、学科带头人等,善举在全体师生校友间扩散,累计115名学生从中受益,也让他们在精准滴灌中充盈奋斗力量。

学校还打造了“党代表工作室”、“五心·五室”等特色育人品牌,“五行·五育”中医特色网络育人阵地、“五心五法”中医特色心理育人工作室、“合欢花”民族工作室、“一站式”学生社区等。

2024年,学校获评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湖湘·杏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入选共青团中央“青马工程”典型......

育人阵地不断巩固和拓宽,既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平台,更是作出了“教育强国、湖中大何为”坚定有力的回答。

打造“活”课堂——

“好的思政课应该像盐,要将思政课打造成‘有味’的课程,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磅礴力量。”2024年2月7日,朱红英教授的教学心得分享在《湖南日报》。

思政课程走心出新,课程思政有声有色。

2024年6月6日,学校《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伤寒论》《中医护理基础》《美术鉴赏与实践》四门课程获批认定为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五、省属高校第三。

课堂内,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课堂外,理论融入实践。

2024年12月17日,学校第九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六微”展示活动举行。以舞台表演等艺术形式,搭建起理论宣讲与大众认知、时代精神与生动实践之间的桥梁,让思政课“活”起来......

多元融合开方子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与“变化”对应的是“应变”。

2024年,学校后审核评估阶段,出台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计划》,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开出了打造卓越人才的“新方子”。

深耕细作,构建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

“要打好专业建设‘组合拳’。”2024年7月5日,戴爱国在暑假干部大会上强调。

2024年11月5日,易刚强在体育艺术学院调研中提出,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要部署,立足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专业。

2024年,学校一流本科教育持续发力,紧密对接健康中国、健康湖南建设需要,加强专业动态调整,申报人工智能等4个新专业,新增智慧健康管理等5个微专业,探索培育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以人工智能创新为标识的新科技革命风生水起,给教育发展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和撬动力。

如何顺应大势,加快教育转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数智化转型,是新时代湖中大人的思考和探索。

学校主动拥抱智能技术,启动课程“数智”化转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学新质态,立项“数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3项,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项目30项。

实践育人,教研医产深度融合是关键。

2024年,新增临床教学医院3所,实习医院2所,进一步健全“学校基础课程”+“医院临床课程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实践.....多元融合的不仅是教育的技术和路径,还有人才的结构和能力。

学赛融合,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练兵场”——

一次全国大学生创新研究大赛,让医学院学生彭榆津收获颇丰。

在2024年8月23日—25日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上,彭榆津斩获金奖。更让她欣喜的是,通过参加比赛,“找到了科研的门道,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一批批像彭榆津这样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中检验所学、收获成长。

2024年5月24日至5月26日,获2024年全国企业模拟竞争大赛斩获国赛一等奖;

2024年6月24日,在第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3金3银7铜;

2024年8月23日—25日,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中,获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2项,获奖数目创历史新高;

2024年9月28日,在第三届全国卫生健康治理案例大赛中,荣获研究生组一等奖

........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在比赛中促使学生检验和反思学校效果,进一步提高学校效率,推动教学教育改革。”教务处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教学改革,托举起的是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大大的提升”。

2024年,学生竞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84项,省级奖励126项。在2019-2023年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学校总分位列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第四,中医药类院校第三。

产教融合,厚植“双创”人才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

新形势下,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课程、实践、平台、竞赛”四维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双创与专业教育、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力争将学校打造成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易刚强在2024年12月5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进校园专场项目对接会上指出。

2024年,学校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56个、省级立项106个,立项数量创新高……

2024年8月2日至5日,荣获“建行杯”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

2024年12月12日至14日,荣获“横琴杯”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展示赛中最佳创新团队奖、最佳风采展示奖......

2025年1月4日,又传来好消息。

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获铜奖6项,这是学校参赛以来获奖总数最多的一次,通过举办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成果最丰富、规格最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检阅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这种检阅,还在市场“大考验”中得到验证。

“00后年轻有为,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这是22岁的大学生周峰发出的振臂一呼!当同龄人都在忙着毕业、实习的时候,学校大五学生周峰,这个名副其实的00后,已经率领本校在读生在内的30人,专注于中医AI辅助诊疗系统的临床应用。

“我们今天要采访的创业青年,硕士在读,小红书粉丝量破62万,创业品牌一年营收破8000万........”2025年1月4日,湖南经视播出了学校药食同源专业研究生欧阳妤宣的创新创业故事。

周峰、欧阳妤宣是学校大学生“双创”的生动缩影,也映照了学校“双创”教育的勃勃生机。

强师强教“引路子”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教师”这一群体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对教师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一大批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伟大志向,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家和教师。

引领:以湖湘医脉传承铸魂强师——

文脉相沿、人脉相连、学脉相续。

2024年11月1日,学校迎来建校90周年华诞,会上授予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孙光荣教授、熊继柏教授、潘敏求教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们以精湛卓越的医术、深厚渊博的学术造诣、高尚的医德风范,引领着“后学们”传承创新。

2024年12月10日,80高龄的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踏上躬耕30余载的讲台,他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名著为引,与师生共同探讨如何讲好中医课。他鼓励中医学子研习经典、勤背方歌,打好基础,通过勤学善思成为“上工”“上医”。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尤教授的讲座,激发了我作为中医人,投身中医药事业的热情和信心!”2024年10月15日,全国名中医尤昭玲教授分享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经验心得,赢得青年教师的共鸣。

这样的名医名师讲座、讲堂,一场接一场,集各家纵横之道,习名师博雅之功,传承的是湖湘“医脉”,砥砺的是“悬壶济世”的初心,淬炼的是“铸魂育人之志”。

保障:推动“教育家精神”成为风尚——

2024年9月10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40个教师节慰问信中,戴爱国、易刚强希望教师们做理想信念的传道者,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用自己的理想点燃学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引领学生的信仰,成为一日为师一世为范的“大先生”。

“我始终不忘的是自己在人生价值坐标上,有两个庄严的定位——医者和教师。”在教师节大会上,教学名师代表章薇教授坚定地说道。

章薇、李定祥、王志琪等一批“大先生”的事迹在师生间广为流传,一时间“教育家精神”成为湖中大老师们的新风尚。

这种精神,既是“个人坐标”,也成为“群体画像”。

2024年9月9日,学校中医学院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这份荣誉来之不易,也弥足珍贵。

不易的是,这是40多年办院历史、5代学科带头人的对教育精神和师者情怀的追逐,从未停步。

珍贵的是,这是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牵头单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医诊断学国家教学团队、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岐黄学者、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优秀教师等一批优秀教师“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的“群体画像”,更是一批湖湘中医人“潜心治学、求实创新”精神的薪火相传。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结下累累硕果。

引进高层次人才60余名,遴选聘任第三批杏林英才13人;36人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芙蓉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和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等部省部级及以上人才;遴选表彰教学名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95人.....

支撑: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记录下每位教师从“新手”变成“能手”的痕迹、在教育赛道上奋力奔跑的足迹。

每一次奔跑,都是美好的奔赴。2024年6月,在第十二届湖南省高校青教赛暨全国高校青教赛湖南赛区选拔赛上,学校获医科、文科、理科组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

“让我更加坚信教师的成长之路,就是一场与学生的‘双向奔赴’。”青教赛医科组一等奖第一名杨楠老师动情地说。

每一次奔跑,都是活力的激扬。2024年7月27日至31日,刘伟教授团队代表湖南省参加2024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新工科组正高组二等奖,为学校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再添新成员。

每一次奔跑,都是能力的超越。2024年8月26日,获第二届湖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一等奖获评总数位列全省第一。

湖南省第十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学校美育案例获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多项教师教学竞赛奖项花落学校,折射的是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深耕不辍”,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矢志不渝。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站在国家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深度融合、一体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更具创造性的作用和价值”,对如何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化改革,戴爱国目光如炬。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代越是向前,教育的力量就愈发凸显。今日之湖中大,正以更加高远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借助改革托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与梦想。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