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打破“篱笆墙” 建好“大市场”

李立颖 刘林翔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1-28 00:36:11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公布,为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该《指引》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张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说明书”。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政策时间线”来看,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增量政策结合推进……此次出台的《指引》明确了各地区、各部门的权力边界和行为底线,有助于科学界定两者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维护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然而,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存在一些难点堵点痛点。一些地方存在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企业自主迁移受限等问题,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为了保护本地企业,设置了诸多“篱笆墙”,如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在户籍、地域等方面设置人才流动障碍等,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阻碍了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必须打破这些“篱笆墙”。具体而言就是将要求做的落实到位,禁止做的不碰“红线”,鼓励做的积极执行,从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要求做,即规定地方有何应当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之所以成为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地域壁垒。可见,闭门造车不如出门合辙。《指引》对打通断头路提出明确要求,其针对性可谓是非常直白,就是要从制度上刹住各地隐性地方保护之风,打通因为行政区划形成的物理上、制度上、市场上的“断头路”。

2024年3月15日,湖南省自然资源全要素统一市场(以下简称“统一市场”)正式上线。

禁止做,即明确地方有何不当为。“有为政府”不是说政府要处处有为,恰恰相反,建立有为政府首先要明确的是有何不当为。《指引》强调了若干“不得”,这些“不得”全部指向了政府对市场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一些地方对于普遍关注而且势在必行的改革,政策迟迟不能落地;还有一些地方为了“争资金”“抢资源”,在产业规划上盲目发展热门产业,呈现出“遍地开花”“多而不强”的局面……各有心思、貌合神离,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只要这些大大小小的“堵点”存在,统一大市场建设就可能遇到阻碍,更难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地方触碰“红线”的不当干预,就该承担相应责任。

鼓励做,即厘清地方有何可为之。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不可能齐步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从意识层面看,各地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抛弃“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利益迷思,推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心墙,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作用和比较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才能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地方经验”。当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地方还背着GDP为主的KPI,地方政府就会想方设法筑起地方保护的“篱笆墙”,也就意味着《指引》从纸上到地上、从发布到落实,还有赖于以制度化、法治化的方式保障,任重而道远。

此外,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开放大市场。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场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和制度变革的攻坚战,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展现更强大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打破 “篱笆墙”,建好 “大市场”,为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