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飞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1-29 20:58:2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29日讯(记者 陈鸿飞 通讯员 李永民 颜伶俐)左手捏红纸,右手握剪刀,剪刀快速变换方向游走于纸面,不一会儿,一个“福”字便呈现眼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衡东县大桥剪纸非遗传承人刘伟南先生之女、省剪纸研究会会员刘咏正在创作一幅“福”字作品。
喜”福“临门
每到春节,是刘咏最忙的时候。将一幅幅充满浓浓年味、寓意美好祝福的剪纸作品带给人们,她觉得很有意义。在刘咏的记忆里,年味就藏在窗格上的剪纸里。“剪纸一贴,年味就出来了。”
衡东县民间剪纸工艺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依附民俗,传承至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技艺风格。与中国南北剪纸各流派相比,“剪法”有着南派的细腻、秀丽,构图又有着北派的粗犷、质朴。
剪纸作品题材涉及民俗、花鸟、生活、生产、人物、动物、景物等,大部分为传统剪纸。其中,民俗类的吉祥图案等系列作品,有着大桥剪纸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具有较高审美价值。《衡州八景》、《潇湘八景》等反映家乡风光、景点的系列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大桥剪纸在题材、形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
大桥剪纸,始于明朝末年,历年来大桥剪纸艺人创作的作品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大赛,频频获奖。2012年被列入省非遗名录。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