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丨DeepSeek:科技国运的时代表达

佟秋月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1-31 15:12:33

被游戏科学创始人、《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等多位大咖誉为“可能是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近日,DeepSeek(深度求索)颠覆式横空出世,迅速超越 ChatGPT ,引发世界科技界乃至金融界的巨震。

一个不到两岁的初创公司,以开源共享的方式接连发布其模型与源代码,像个科技玩笑一样吊打一批科技巨头,导致OpenAI的科技光芒瞬间黯淡。

事实上,这是人工智能一次重大的时代进阶,它已经学会了像人甚至超越大部分人进行深度推理与思考。

Meta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表示,DeepSeek非常先进,并认为中美之间的AI差距非常小。AI科技初创公司Scale AI创始人Alexandr Wang接受电视媒体公开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AI大模型性能大致与美国最好的模型相当。过去十年来,美国可能一直在人工智能竞赛中领先于中国,但DeepSeek的AI大模型发布可能会“改变一切”。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也发视频称,相信将来如果要对抗美国的AI技术霸权,中国大模型技术复仇者联盟战队里一定有DeepSeek的一份。

这究竟是一款什么样的应用,为何又会引起全球如此关注?

DeepSeek(深度求索)是由中国团队开发的一款AI应用,其核心定位是探索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行路径。与当前主流AI应用相比,DeepSeek在技术路线、应用场景和产品特性上展现出显著差异,如强调推理能力,使用开源生态,降低训练成本等等。

它仅用半年时间便覆盖了超过192个国家,用户日均调用次数突破10亿,其代码生成工具被硅谷工程师称为“生产力核武器”。

可以预见,DeepSeek的迅速崛起绝不单单是科技的一次颠覆式创新,它一定会引发整个世界更深层次的时代变革。

这是世界级的重大事件。

突破认知的“最后一公里”:从知识检索到思维外包

传统AI止步于信息处理,而DeepSeek直指人类认知的终极痛点,它不再是被动的应答机器,而是主动的思维协作者。

据《自然》杂志报道,人类大脑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思维断裂”的现象:平均每个专业决策包含37个逻辑节点,但传统工作流只能显性呈现其中的43%。DeepSeek的“思维链”技术通过多轮对话将隐性认知过程可视化,如同给思维安装了CT扫描仪,程序员输入模糊需求就能得到精准代码,科研人员描述现象即可生成理论假设,这种将“灵感具象化”的能力,本质上在填补人类思维从直觉到表达的断裂带。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所言:“这是首个实现‘思考过程外包’的AI系统,人类终于可以从逻辑演绎的体力劳动中解脱。”

编织全球智慧网络:从孤立创造到集体进化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除夕夜回应“国运级”技术创新时提到,“我们不过是站在开源社区巨人的肩膀上,给国产大模型这栋大厦多拧了几颗螺丝。”在文中,他回忆起三年前在余杭塘路一个创业的小仓库里,团队曾用马克笔在玻璃上写下:“让最偏远山区的孩童,能和硅谷工程师用上同样聪明的AI助教。”也许,DeepSeek将成为“知识和信息平权”的中国式表达。

在DeepSeek上每个用户既是智慧消费者,又是系统进化贡献者。印度程序员的代码习惯、德国工程师的调试逻辑、巴西设计师的美学偏好,在DeepSeek的算法熔炉中都可以淬炼成普适的智能范式,这也正体现出DeepSeek的“全球脑”理论的前瞻性。

不同于传统AI封闭的研发体系,DeepSeek使用开源生态,每天数十亿次的用户交互构成持续进化的“数据星云”,使AI首次具备跨文化认知迁移能力,或许我们正在跨越新的知识门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这样评价:“DeepSeek构建的是首个突破时空阻隔的集体智慧加速器。”

跃迁人机关系:从调用工具到协助认知

DeepSeek的火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人类对“扩展自我”的本能追逐。“DeepSeek的推理能力有机会加快机器人决策和响应的进程。”萨摩耶云科技集团AI机器人研究员郑扬洋认为,DeepSeek的推理能力使得机器人不仅能够看到物体,更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意图与背景信息。“这意味着机器人看到和理解之间的大雾也许正在消失。”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AI将承担信息整合、逻辑验证等基础工作,而人类则只需专注于创造性跃迁。就像飞行员与自动驾驶仪的关系,DeepSeek正在成为知识工作者的“副驾驶”。

而这种“助教关系”正在重塑劳动力市场。据报道,伦敦律师事务所要求新人律师必须具备“AI协作能力”,首尔游戏公司将“Prompt工程”列入核心考核指标,宝马集团将“人机协作效率”纳入晋升考核……可以预见,AI不仅是对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也是对脑力劳动的首次系统性解放。

而当AI能够模拟百万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时,人类又将如何回答“我们究竟为何独特”这一终极追问?

也许,机器越是完美,那些不完美的、充满矛盾的人类特质反而愈发珍贵。

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科技领域与国运有关的一次时代宣示!

(本文DeepSeek亦有贡献)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