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湘·文化年 | 花馍飘香:跨越南北的年味儿传承

佟秋月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5-01-31 15:18:20

在中国东北地区,年味儿有着许多独特的符号,包饺子、看冰灯自是不必说,而蒸花馍更是那浓浓的年味儿中的一抹亮色。

其实花馍源于山东,但因着闯关东的历史渊源,东北不少地区也保留着蒸花馍的习俗。在一些乡村,腊月里,阳光暖暖地照着,走进一户户农家,总能看到妇女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制作着花馍。

洁白的面粉加水揉匀形成面团,那面团在手中翻滚、跳跃,如同灵动的精灵。不一会儿,光滑的面团就诞生了。而接下来的塑形,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尽管过去制作花馍的工具十分简单,不过是一把剪刀、一根筷子、一把梳子,但在这些妇女的手中,却能变幻出无穷的花样。

制作花馍的妇女用剪刀剪出栩栩如生的花瓣,用筷子点出灵动的眼睛,用梳子压出细腻的纹理。一个个花馍有的像娇艳欲滴的花朵,层层花瓣舒展,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有的像威风凛凛的瑞兽,张牙舞爪,似乎要守护着这一方土地;有的像活泼可爱的孩童,笑容满面,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尽管我大概知道制作的流程,但自己并不会做。直到年前的一天,我在同乡的群里看到了一个卖花馍的广告,我按图索骥,找到了店家,买了几个大花馍。其中一个我特别喜欢,花馍的主体是两尾栩栩如生的红鲤,似在水中悠然畅游。那鳞片细密而规整,仿若天然雕琢;鱼鳍轻柔舒展,仿佛下一秒便会摆动起来;圆润的鱼眼透着灵动,仿佛在诉说着吉祥。红鲤身下,是高粱米金黄的底色,犹如被阳光照耀的湖水,泛着温暖的光泽。周边一圈如花瓣般的造型,层层叠叠,恰似盛开的莲花,为整个花馍增添了一抹柔美。

这花馍不仅造型精妙,更蕴含着深厚寓意。“鱼” 与 “余” 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金黄的色彩,寓意着丰收与财富。两条鱼中间一个偌大的 “福” 字,更是传递着浓浓的新年祝福。当我把这个花馍蒸好摆上餐桌的时候,小孩子们都欢呼雀跃起来。

做花馍的老乡告诉我,过年这段时间她非常忙,“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可即便如此,花馍还是供不应求。买花馍的绝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一来是为了延续北方的过年习俗,二来也是以解思乡之情。

的确,随着湖南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就业机会的增多,特别是创业环境、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不少北方人选择在湖南就业、创业、定居,这也让花馍在湖南有了市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然而,花馍这一源自山东民间的传统美食,宛如一位饱经沧桑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人,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从齐鲁大地走向白山黑水又走到洞庭湖畔,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个个精美的花馍,就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年的乐章;又像一幅幅绚丽的画卷,描绘出生活的美好;更像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新年的钟声敲响,无论是北方的乡村,还是南方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花馍的香气,这香气承载着农民对粮食的珍视,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技艺的喜爱,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让这氤氲的花馍香气飘得更远更久吧。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