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娉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1 07:08:38
张家界的奇峰峻岭间,天门山以其磅礴气势和自然景观闻名遐迩,而镌刻于斯的那些楹联,宛如颗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这自然画卷之上,诉说着山川传奇与岁月沧桑。
在那巍峨耸立的天门山之巅,有这样一副联:
仰惊六宇宽,变成几多雨,几多露,几多雪,几多风和雷,时出时入,时往时来,多少神奇谁镇住;
俯视众山小,看破一个嵩,一个衡,一个恒,一个泰与华,自西自东,自南自北,个中底蕴此平分。
“在楹联的璀璨世界中,清代文人陈桐阶的这副《天门山联》犹如一颗遗世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近日,记者有幸邀请到了省楹联家协会秘书长、对联云总编辑周拥军为我们赏析这副楹联。周拥军说,尽管陈桐阶并非声名显赫,但他与同时期楹联大家吴恭亨的深厚友谊以及自身联作中展现出的奇崛之气,使他的作品值得深入探究。
天然去雕饰,妙联自成章
“上联起笔‘仰惊六宇宽’,‘惊’字堪称神来之笔。” 周拥军说:“‘惊’字瞬间抓住了人们仰望苍穹时那种震撼与敬畏的心境,为整幅楹联奠定了宏大的基调。随后罗列的雨、露、雪、风和雷,以‘几多’反复强调,生动展现了大自然气象的丰富多变。这些自然现象的‘时出时入,时往时来’,体现了自然的动态之美与神秘莫测。而‘多少神奇谁镇住’这一追问,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对宇宙中未知力量的敬畏之门,让我们感受到在这宏大的宇宙面前,人类的渺小与对未知的尊崇。”
谈及下联,周拥军兴致勃勃:“‘俯视众山小’巧妙借用杜甫诗句,别出心裁地赋予了天门山新的生命张力。通过列举‘嵩、衡、恒、泰与华’这五岳名山,巧妙地构建了一场名山之间的无声对话。‘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强调了五岳的广泛分布,彰显其代表性。而‘个中底蕴此平分’则是此联的精妙之处,它大胆地宣称天门山与五岳在文化底蕴上不相上下,这不仅凸显了天门山独特的人文价值,更强调了它在华夏山川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周拥军向记者解联。
周拥军进一步指出:“从词性上看,这副楹联对仗极为工整。数量词‘几多’与‘一个’相对,动词‘仰’与‘俯’、‘惊’与‘破’相互对应,方位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和‘时出时入,时往时来’对仗严谨。从内容方面,上联描绘天空自然现象,下联对应大地山川人文,上下呼应,完美地体现了楹联形式上的对称美,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读这副楹联,会明显感受到其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周拥军边读边分析,“上联的‘宽、雨、露、雪、风、雷、出、入、往、来’,下联的‘小、嵩、衡、恒、泰、华、西、东、南、北’,平仄相间,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韵律之美极大地增强了楹联的艺术感染力,恰似灵动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跳跃,让读者在诵读过程中更能体会其中的韵味。”
文化润山水,旅游绘宏章
天门山,作为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宛如一座文化宝库,承载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与深厚情怀。而陈桐阶这副对联,恰似一把精妙的钥匙,成为对天门山最生动且深刻的诠释之一,它不仅引领我们全方位领略到天门山鬼斧神工的自然之美,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看到张家界文旅事业的发轫。
事实上,“张家界旅游”的起始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唐末诗人齐己在《澧州》中感慨 “可怜宋玉多才思,不见天门十六峰”,以宋玉之才作比,衬托出天门十六峰的奇绝,令文人雅士也望峰兴叹。元末明初张兑的《天门山图》诗 “天门洞开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更是直白地将天门山置于江南峨眉之上,凸显其无与伦比的壮美。清代佟凤彩的 “鬼神护此千秋石,阊阖开当万里涛”,从鬼斧神工的山石到波澜壮阔的云海,全方位地展现了天门山的神奇魅力。这些诗词见证了天门山作为旅游胜地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
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游人如织。
除了陈桐阶的《天门山联》,传说闯王李自成兵败后,其大将李过退至天门山出家,自号“野佛”,也曾给天门山题了一副联,联语同样别具一格——
天本仙山通,与泰与恒与华与嵩与衡,并出云霄,五岳为来谁不看;
门疑禅斧劈,时云时雨时雷时雪与雾,重开太极,八星低蕴此平分。
上联将天门山比作仙山,与五岳比肩且高耸入云,以反问突出其魅力。下联借禅斧劈门的想象,描绘天门山气象奇幻,赋予其与八星相当的深厚底蕴。此联从独特角度展现天门山的神奇与不凡,进一步丰富了天门山的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交通条件日益便利,张家界旅游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9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张家界写生,由此拉开了“张家界旅游”新时代的序幕。1983年末,著名词作家张藜在张家界的宾馆推开窗户,秀美的天门山映入眼帘,灵感瞬间迸发,写下了经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此后,“张家界山水”逐渐声名远扬,不仅为中国民众所熟知,更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赞誉,一举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张”。
如今,张家界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构建起了完备的旅游体系。无论是“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外国人”的全网热搜,还是玻璃栈道上游客们的惊呼声与欢笑声交织,抑或是天门山索道上人们俯瞰群山的惊叹,以及在宝峰湖乘舟赏景的悠然,都是张家界旅游魅力的生动体现。
周拥军表示,在张家界旅游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铭记那些为其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辈们。保护好自然景观,传承好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每一处景点背后的动人故事,只有在文化的滋养下,张家界的魅力才能长盛不衰,持续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它的惊世风采。
记者手记
探寻天门山文旅的奇妙旅程
詹娉俏
在暖阳的轻抚下,天门山褪去了几分冬季的冷峻,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冬日画卷徐徐展开。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雾凇晶莹剔透,仿佛是大自然雕琢而成的艺术品。登上山顶极目远眺,远处的云海在阳光的照耀下,层层叠叠地铺展在山峦之间,如梦如幻。
我仿佛打开了一扇楹联艺术与天门山文化深度融合的大门。从仰望苍穹时对宇宙神秘力量的惊叹,到俯瞰大地时对天门山与五岳平分底蕴的豪迈,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奏响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乐章。
回顾张家界的文旅发展历程,从唐末文人墨客对天门山的诗意描绘,到现代因吴冠中先生的画作、张藜先生的歌曲而声名远扬,这一步步的发展见证了张家界之所以成为世界瞩目的旅游胜地,不仅是自然风光的魅力使然,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果。
我深刻感受到,张家界的奇山秀水间,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个人文故事都赋予了山水灵魂,那些古老的诗词、精美的楹联,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如同一条无形的线,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值得永远铭记与珍藏。
点评嘉宾:周拥军
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秘书长,对联云总编辑,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想飞的鸟》、诗词集《柴桑诗稿》、诗词理论专著《学诗快速入门120问》、长篇武侠小说《湘西侠客记》。著有中篇小说集《饥饿爱情》、散文集《桑植往事》、诗论集《唐宋诗病举隅》等。2017年获全国杨万里诗歌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詹娉俏
摄影摄像/易昂
剪辑/戴钺
设计/陈琮元
责编:胡泽汇
一审:胡泽汇
二审:陈永刚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