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1 07:11:12
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向世界展示湖南非遗独特魅力——
钢火烧龙“火”出圈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夜色降临,钹声、锣鼓声、鞭炮声随之响起。
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19时,吉首市原乾州农贸市场对面的广场上,“龙来了!”只听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湘西钢火烧龙习俗”保护传承团队负责人张孝铭一声呼啸,便见两条长龙腾空而起,跃入广场中央。
90后谭友余、张卫举着龙头,和20个精壮汉子,尽情挥舞、奔跑、呐喊,长龙或腾挪扑闪,或旋转翻飞,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
19时30分,钢火师陈四斌点燃钢花,把长竹夹举过头顶,对着龙身猛烈喷射。橘红色的钢花喷薄而出,钢花射得越猛,舞龙人舞得越欢,全然不顾火星打在赤膊上。
锣鼓铿锵,钢花飞溅,呐喊声欢呼声在夜空中回荡。
“祝来年大吉大利、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时,近1小时的表演结束,谭友余等打着赤膊向记者走来,汗流浃背,发出油亮的光彩。
湘西钢火烧龙是流传于吉首、凤凰、泸溪、花垣一带的独特民俗活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2015年,我收集湘西民俗文化史料发现,钢火烧龙传承人迫于生计,没有时间传授技艺,年轻人缺乏兴致、不愿意学,后继无人。”
张孝铭忧心忡忡,钢火烧龙从制作到表演,需要40多人齐心协力才可完成。
他自掏腰包为传授钢火烧龙技艺的老人开工资,鼓励他们带徒弟。他还邀请吉首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走访湘西,收集历史资料,论证钢火烧龙的起源和发展,为申遗打下坚实基础。
张孝铭还创建钢火烧龙传习所,前后投入300多万元,对钢火烧龙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和创新传承。“别人说我是‘疯子’。但钢火烧龙不能仅仅是回忆啊,它是湘西人民生产生活的表达方式,更是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张孝铭说,要传承还要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当天表演的长龙,是头天才制作好的。当天早上,记者跟随张孝铭和扎龙师傅张清龙、杨顺二等到吉首市马颈坳镇山上砍伐南竹。“选竹子要三看,看竹节高度、看竹身腰围、看竹子成色。”杨顺二告诉记者。
张清龙用锯子将一根根竹子锯成约1米长短,又根据竹节长短锯成大小各异的竹筒。长的破成篾条,或扎龙头或龙身,竹筒用来装钢火。
张清龙破篾条老道,扎龙也是里手行家,只见他用篾条扎成龙头轮廓,在轮廓上裱糊皮纸、白纸,随后彩绘,金线勾边,剪纸花样装饰,一笔一画,勾勒出龙眼的基本轮廓,随后用黑色点睛,让龙的目光炯炯有神。
钢火制作师傅石顺华借助小电钻,给每个竹筒的底部逐一钻眼。“让钢火集中从竹眼喷射出去,形成一束束灿烂的花儿。”石顺华介绍。
“花儿要好看,制作火药很关键。”“花儿”制作师傅陈四斌介绍,钢花由硝、硫磺、木炭、白酒、铸铁粉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搅拌,然后塞入竹筒制成。
正式展演前,舞龙队员喝酒助兴。“减轻钢花溅到身上的炙热。”舞龙队员张卫告诉记者“小窍门”。队员中最小的杨思成刚满18岁,受舅舅影响,他对钢火烧龙表现得很积极。
如今,钢火烧龙越来越受到青睐,受邀走进省城长沙及深圳等地展演,钢火烧龙的影像资料被推介到哈萨克斯坦等9个国家,向世界展示湖南非遗的魅力。
责编:万枝典
一审:胡泽汇
二审:陈永刚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