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吴建勇:过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1 17:34:20

文/吴建勇

过年,是农历岁未进入新年伊始的称谓。是中国举家团圆,辞别旧岁喜迎新年的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西周初年已有一年一度年末岁首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以祈福驱邪的活动,是“年”的雏形。秦汉以后,在举行祭祀仪式基础上增加了大量新年庆祝活动。据《史记·天官书》记载:“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受贺。”每年正月初一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皇帝会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庆贺。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详细记述了正月初一的民间祭祀仪式和各种庆祝活动。

到了唐朝,过年开始有假期。唐开元年间《假宁会》规定,新年七天假,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新年初一朝廷要举行早朝大典庆贺新年。过年的习俗就这样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过年是指新旧岁交替的农历腊月三十和新年正月初一。民间将腊月二十四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都称为过年。

古人为我们传承了很多有趣的过年文化。比如,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称“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去。这天晩上称“除夕”,是新年既将到来的最后一个夜晚。除夕夜的灯火不熄,称“光年”。民国时期引进公历纪年后,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古代重视过年礼仪。西晋周处《风土志》说: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古时过年颇有讲究。清乾隆年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归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灶,早贴春联挂钱,悬门神屏对……阖家吃荤素馅水饺儿。”盥沐、祭祖、接灶、贴春联门神及饮食等都安排有序。

除夕祭祖形式多样。有的去扫墓,有的去祠堂叩拜,有的在家设置祖先牌位上香祭祀等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疪佑。

过年要贴春联、年画、门神、福字、窗花等等,因为都是红色喜庆元素,古时统称为贴“年红”,寄托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除夕最重要的时刻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火锅和鱼是不能缺少的佳肴。火锅热气腾腾寓意生活红红火火,鱼和“裕”,“余”谐音,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团年饭后,长辈会给晚辈送压岁钱。压岁钱起源于汉代,流行于明清时期。压岁钱的寓意是驱邪镇恶,保佑平安。

除夕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除夕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来年家中会财富充实。孟浩然《岁除夜有怀》诗:“守岁家家应末卧,想思那得梦魂来。”唐太宗李世民著有《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新旧岁交替之际,要燃放爆竹庆贺新年到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在《元日》中描绘了燃放爆竹,喝着屠苏酒,辞别旧岁喜迎新年的欢乐场面。

为祝福新年红火吉祥,正月初一要早起放爆竹,称为“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然后依次给尊长恭贺新年,称为拜年。

正月初一拜年是古老的年俗活动,流传至今。南朝《荆楚岁时记》描述新年初一的场景:“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冠,以次拜贺。”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云:“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

古人将初一至十五均确定为各种节日。初一为春节、初二为迎婿节、初三为上元节、初四为迎灶节、初五为送穷节、初六为开张节、初七为人庆节、初八为顺星节、初九为天公节、初十为石头节、十一为紫姑节、十二为灯棚节、十三为灶灯节、十四为试灯节、十五为元宵节。

古人还将年初一至年初六定为六畜日。民间流行的说法是,女娲在造人之前,为了让人能过上好日子,先造了鸡、狗、猪、羊、牛、马。鸡能报晓,狗能守家、猪能宴宾、羊能祭祀、牛能耕田,马能负重。六畜各有所长,为人类生活提供基本保障。

新年初一开始,民间会举办逛庙会、舞龙、舞狮、踩高跷等各种活动欢庆新年。这些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会结束。

过年,最开心的当属无忧无虑的孩子,长辈们争先恐后给他们买新衣服,买他们喜欢的玩具,带他们去各种游乐场所,给他们买和给他们做各种他们喜欢的食品。这几天是一年中所有关心他们的长辈集中地围绕在他们身边,尽情地关心呵护他们,这种温馨的场景,应该是他们能够永远铭记于心的最甜蜜幸福的时刻。

老人在这几天也非常高兴,只有这几天,平日寂寞和孤独的阴霾才会散去。老人看着满堂的儿孙,享受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家庭氛围,难掩喜形于色。而当年假结束,儿孙返程时,老人家的牵挂和难舍之情,通过婆娑的泪水充分表露,因为从这时起,老人将重返思念和孤独。对老人来说,过一个年就少一个年,也不知下一个年还能不能团圆。泪水表达的是对儿孙的眷恋,也是对儿孙生活幸福的祝愿。

大年三十最辛苦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夫妇。在张灯结彩的屋檐下,闪现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要按照风俗习惯安排好各种家务,要让家里充满其乐融融的喜庆氛围。中年人托着老小两头,他们不仅要照顾老人小孩的物质生活,还要给予他们精神藯籍,让他们感受到胸襟的宽阔和臂膀的力量,用过年的温馨去沐浴亲情的茁壮。

但是,生活艰辛的穷困人家,过年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滋味。《燕京乡土记》记录了作者年幼时听母亲讲的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有户人家,丈夫年三十很晚了还未拿钱回家,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孩子,一筹莫展。听到邻里的砧板声,痛苦至极,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者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话……,便拿起刀剁空砧板,一边剁,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心酸。

过年,不断丰富和强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家族文化,而浓厚的家庭家族观念又不断为过年增添新的内涵。

每当在过年前后望着看不到尽头的人流车流,让人感慨,会促使我们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

过年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这种渗透在血脉亲情中的爱,正是我们民族文化所不能缺少的底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你的生命旅程就会绚丽多彩。

担当自己该负的责任,恪守自已应尽的义务,是人生最重大的意义。

责编:瞿文君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