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日志|张振宇:用航模筑起孩子“飞天梦”

刘镇东   湖南日报   2025-02-01 19:00:10

【人物】

张振宇,男,汉族,中共党员,1996年8月出生。自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坚守乡村教育,身兼数职,所教的班级物理、化学成绩一直位居市内前茅。为推动乡村科普教育,在工作繁忙之余自费引入航模课程,在师资、硬件条件落后的山区学校创建了一整套航模课程体系,三次带领山区的孩子走上国、省级的航模竞赛舞台。2024年9月被评选为“全国模范教师”。

【日志】

寒假已过半,沩山乡的清晨依旧笼罩在薄雾中。虽然学校已经放假,但我的手机却比平时更加忙碌。

“张老师,我的飞机总是往左偏,该怎么调整?”

“老师,我试飞了好几次,但飞机总是飞不高,是不是动力不够?”……

寒假,学生们对航模的热情丝毫未减。他们用家长手机拍下自己制作的飞机试飞视频,发给我请教问题。有的孩子甚至用家里的废旧材料制作了简易无人机,虽然飞行效果一般,但他们的创意和动手能力让我感到惊喜。看着他们热情求知的消息,我感到无比欣慰。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被问道:“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可能小孩子的回答都有点天马行空,我生长在山村,我的梦想很朴素,那就是回到家乡,做一名乡村教师。

2017年,梦想成真。从宁乡最偏远的龙田镇九年制学校到沩山乡学校,近8年时间,我一直在为实现乡村教育梦想不断努力。

沩山乡地处宁乡西部山区,平均海拔780米,距离宁乡市区75公里,被称为“长沙小西藏”。这里的孩子,六成以上是留守儿童。他们的世界被群山环绕,但他们的梦想,不应被大山阻挡。

2023年我刚一到任,就向学校申请开设航模课,利用课余时间带着30名学生,做各种各样的飞行实验,把操场变成“沩山机场”,让空天科普在这所山区学校成为时尚。

让航模飞行器在大山里起飞,并非我的一时兴起。

2017年,我刚到龙田镇九年制学校时,发现许多学生对理科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他们被称为“学困生”,厌学情绪普遍存在。我不想让孩子们只会读书做题,我希望他们能爱上科学,爱上探索。

于是,我开始尝试用实验和教具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买了不同功率的灯泡,让他们亲手体验能量转化的奥秘;我让他们用家里的羊角锤钉钉子,通过日常劳动理解杠杆原理。渐渐地,孩子们的眼睛里有了光,学习的热情也被点燃。那一年,龙田镇的中考成绩首次摆脱了末位的帽子。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航模课程。在北京学习的一周里,我看到了航模教育的无限可能——它融合了物理、数学、地理、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课堂形式。

回到学校后,我自学考取了航模操作证,并在学校开设了航模课。起初,设备有限,器材来源五花八门:有公益机构捐赠的,有发烧友组装的,也有学校从有限经费中挤出来的。但孩子们的热情让我坚信,这条路值得走下去。

从无动力纸飞机到固定翼、多轴旋翼飞行器,孩子们一步步学会了制作、调试和操控航模。每一次试飞,都是一次探索;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2023年9月,我们自主研发的大型固定翼飞机从学校天台起飞,往返160公里,带着全程录像回到了孩子们的手中。那一刻,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航模课不仅让孩子们爱上了科学,也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态度。那些曾经厌学的孩子,开始主动走进课堂;那些成绩平平的孩子,在动手制作中展现了惊人的天赋。

记得有一次,几个孩子在航模课后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们把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翻转过来组装,飞机不仅能飞,还能打转!”这种创新的火花,正是我希望看到的。

我们还带着孩子们参加了多次科创比赛。虽然我们的设备简陋,但孩子们用智慧和努力赢得了尊重。在湖南省航海航空大赛中,我们用20多元的飞机与几千元的碳纤维飞机同台竞技,虽然没有取得好成绩,但孩子们学会了自信与坚持。

寒假也是我充电的好时机。最近,我开始学习AI无人机和机器人相关知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希望将更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让孩子们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现有的航模层面。

我计划在新学期开设AI无人机和机器人课程,让孩子们接触更先进的科技。这不仅是对他们兴趣的延伸,也是对未来教育趋势的回应。乡村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为孩子们打开更广阔的世界。

在沩山学校,航模课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学校还引进了3D打印机,让孩子们亲手设计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几年来,我们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制造出了适应各种场景的航模飞行器,甚至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但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来,我希望带出一批年轻教师,让这些设备和课程能够继续发光发热,航模课的意义也能一直延续下去。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梦想。而我,愿意做那个点燃梦想的人。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整理)

责编:刘镇东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