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流感冲上热搜!为何小小流感会致死?

  南方+   2025-02-03 13:24:21

中国台湾知名女演员大S(徐熙媛)在日本旅游期间因患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为何小小流感会致死?普通人面对流感季节能做什么准备?当得了流感后,什么时候提示可能存在肺炎?重症流感的信号是什么?哪些人患流感后发生肺炎和死亡概率更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阳隽对此作出了解答。

南方+:为何流感会致命?

阳隽: 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事实上流感作为一种古老疾病,发病率高,易传染,且易导致并发症,比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超过5000万人死亡;就算是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流感每年造成300万到500万严重病例。有一部分人感染流感后,机体免疫反应非常强,科学上称之为“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风暴”的目标是清除病毒,但也可能导致患者自身的机体损伤,引起肺部组织损伤,无法向血液输送足够的氧气,导致了缺氧甚至死亡。

南方+:流感一定会导致肺炎?

阳隽: 流感肺炎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从临床现象来看,甲型流感病毒合并肺炎更为常见,甲型流感流行时合并肺炎的发生率达到5%至38%,而乙型流感则为1.4%至10%。

流感相关性肺炎分为两种,病毒性肺炎和继发性的细菌性肺炎,流感病毒直接侵犯下呼吸道引起的为病毒性肺炎。当流感入侵时,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大大降低,有一些本来“生活”在呼吸道的细菌趁机侵入肺部,最终引发继发性细菌性肺炎。另外,流感病毒感染还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进一步损伤肺部组织,使肺部更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南方+:肺炎症状的“警示信号”是什么?

阳隽: 当流感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可能提示已经并发了肺炎,首先是持续高热不退,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也难以降至正常水平,且发热时间超过三天;其次,咳嗽症状会明显加重,咳嗽频率增加,且伴有大量脓性痰,有时还会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此外,患者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活动后症状更为明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口唇发紫的现象。部分患者还会感到胸痛,疼痛程度不一,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会加剧,此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南方+:肺炎一定会致死吗?

阳隽: 流感相关性肺炎不一定会致死,轻度肺炎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及时治疗后肺部炎症可逐渐吸收,一般不会致死;但重症肺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会增加死亡风险。特别是一些本身存在心肺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身体机能和抵抗力较差,患肺炎后更易出现严重情况,可能致死。

南方+:除了肺炎,流感是否还会导致其他并发症?

阳隽: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心脏损伤、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休克等;儿童流感并发喉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

南方+:为何每年流感流行毒株会有所不同?

阳隽: 事实上,流感病毒的单链RNA结构在复制时易突变,并缺乏对变异的修复机制,因此是一种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同时地域气候、宿主群体等环境因素以及人群免疫选择压力、疫苗接种等,也会促使病毒不断变异以适应环境和逃避免疫。

南方+:流感如此可怕,能否提前甄别?

阳隽: 实验室内有丰富、专业的手段甄别流感和普通感冒,但目前甄别仍以医生常规诊断为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临床上甄别普通感冒和流感是没有太大价值的,大多数流感患者,即使不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症状也能逐渐减轻。而对于高危患者,可以在48小时以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的目的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阻止一部分患者发展成重症。

南方+:流感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阳隽: 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起病,体温可达39~40℃,常有咽喉痛、干咳、鼻塞、流涕等,可有畏寒、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

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乙型流感患儿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较成人多见。新生儿可仅表现为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

老年人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无发热或为低热,咳嗽、咳痰、气喘和胸痛明显。也可表现为厌食和精神状态改变。

南方+:流感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阳隽: 根据指南,目前流感高危人群有

1. 居住养老院、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管理场所,以及因为慢性病住院的患者

2. ≥65岁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

3. 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例如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等

4. 存在意识障碍、脊髓损伤、癫痫、神经肌肉疾病等问题的患者,气道分泌物引流不畅

5. 心力衰竭患者

6. 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缺陷人群(HIV感染,器官移植术后,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等)

7. 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8. 糖尿病患者等

9. 肥胖者(BMI>35,或者BMI>32同时有其他并发症时)

责编:欧阳伶亚

一审:欧阳伶亚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南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