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家国情怀

  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5 15:43:50

文/图 江钻

腊月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餐桌上,父亲铺开红纸,研墨执笔。这是我们家每年春节前的仪式,从孩子们会握笔开始,春联便由他们书写。今年,女儿写上下联,儿子写横批。两个小学生合作的春联,红纸上的字迹稚嫩,却透着蓬勃的生气。

“椿萱并茂春光好”,父亲轻声念着上联。椿萱,古语中指父母。我看着父亲微驼的背影,想起他常说,一个家的温暖,在于长辈如春阳般的呵护。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父亲在客厅里整理家务的姿态,都是这副春联最好的注解。

“兰桂齐芳蓝图成”,下联写的是孩子们的未来。小女儿的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画都透着认真。儿子写的横批“江山多娇”虽不够工整,却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懂得这些字的深意,但已经在书写中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贴春联时,全家人都来了。父母扶着梯子,妻子递着浆糊,孩子们在下面指挥着高低,我张贴春联。红艳艳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远处传来零星的爆竹声,空气中飘着年夜饭的香气。

这一刻,我忽然懂得,春联不仅是祈福的文字,更是家的温度,是代代相传的期盼。从椿萱到兰桂,从一家到一国,这红纸上的墨迹,勾勒出一个民族最朴素也最宏大的愿景。

夜幕降临时,春联在门灯下泛着温暖的光。我知道,这光会一直亮着,照亮我们回家的路,也照亮这个古老民族前行的方向。一个个小家的幸福,终将汇聚成江山的壮丽;一代代人的期盼,终将绘就祖国的锦绣前程。

这或许就是春联最深的意义:它不仅记录着一个家庭的现在,更寄托着一个民族的未来。在孩子们稚嫩的笔迹里,在红纸黑字的方寸之间,我们读懂了家国情怀,看到了薪火相传的希望。

春联,这一方红纸,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密码。它不仅是辞旧迎新的符号,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从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到寻常百姓家的稚嫩笔迹,从宫廷御用的金漆大字到乡间茅舍的墨色对联,春联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也见证了家国的变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依然坚持着写春联的传统。不是为了追求书法的精妙,而是为了让孩子们在笔墨之间感受文化的温度。当他们握着毛笔,在红纸上写下对新年的祝福时,他们也在书写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春联上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文化的种子。它们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对家国的热爱,对文化的认同。这就好比一条条的高速公路,修进了大山之中,也联通了城市,让交流更便捷。

正如父亲所说,春联不仅是对新年的祝福,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明白,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息息相关,个人的梦想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连。

站在新年的门槛上,望着门楣上孩子们书写的春联,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这样的家庭,看到了千万副这样的春联。它们像星星点点的火种,照亮了神州大地,温暖了千家万户。这或许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在每一个普通的家庭中,都有人在默默地传承着文化的火种。

春联上的墨迹会褪色,但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永远不会消逝。它告诉我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我们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家时,也在为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当我们传承文化传统时,也在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新的一年,愿千家万户的春联都洋溢着幸福的气息,愿祖国大地处处绽放着希望的花朵。在这红红火火的春联里,我们看到了家的温暖,看到了国的希望,看到了文化的力量,看到了民族的未来。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刘谦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