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林月琅 2025-02-05 17:32:16
文/李明 林月琅
社会的不断演变和数字化时代的崛起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社交状态和价值观念,使得一系列新型社交现象和文化现象涌现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松弛感”一词近期在网络流传,在此基础上的当代青年形成了一种“社交展演”,通过在社交中进行不同状态的切换,个体将社交中的紧张及焦虑隐藏于面具之下,形成“松弛感”社交。本文深入分析“松弛感”现象背后折射的青年社交状态“表演”问题,旨在探讨现代社会背景下青年面临的社交压力与自我呈现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潜在意义,为读者提供对当代青年社交现象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一、社交扁平化发展:社会加速下的“轻社交”发展
加速社会的到来使得社会时间被加速传递给个体,而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时间加速的关联是直接的。一种新型社交方式——“轻社交”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流行与热议。其中,“搭子社交”成为轻社交的特点,当代青年以此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又留有一定个人空间的社交方式。“轻社交”的方式是当代青年基于社交空间建构的需求,所产生的一种不被外界群体所打扰的“边界感”。通过设立社交边界感拒绝“社交黏稠”,从而避免个体进行社交时可能产生社交束缚感。
二、社交中表演实践:人设塑造的底层焦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提出社会和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用各种方式来“塑造人设”——在“前台”塑造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戈夫曼认为,应该将人面对面的互动视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且明晰社会边界的“实质性的领域”,而这种活动被称之为“情境性活动系统”,而“交遇”(encounter)指两个或以上在场的人们发生的、具有身体共同在场、他人感知到自身存在等特征。如果将镜头之前的内容视作舞台上的表演,那么镜头之外则是每个“演员”的后台休息区,博主通过对梅洛维茨指出的中区,即“后台前置”的方式将中区行为袒露,则是一种博得观众信任的处理方式[6]。
近年来,社会中青年群体的“内卷”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内卷文化”,青年之间的白热化竞争不断加剧,进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内耗。这种在当代青年的内外条件协同下形成的“内卷文化”是当代青年群体内部一种较为负面的现象。网络环境衍生出来的“躺平”现象是对“内卷”行为的叛逃与跳脱,是戏谑的网络文化中消解焦虑以及高压生活的“反内卷”行为。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能促成个体在逆境中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为了避免失败而使自身价值遭到损害,“防御性悲观”的概念描述了一个情境,即尽管曾在过去的情况中取得成功,但面临新的类似情景时,个体可能会保持不切实际的低期望水平,并且持续思考各种可能结果的策略。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青年为何选择在社交中展示“松弛感”的一面?他们在社交中如何展现出“松弛感”?在社交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交状态表演跟以往普通的社交有哪些不同,而在这种不同上他们又是如何通过选择更改社交状态来达到普通社交状态无法达到的效果的?
三、外在设定:“假性松弛感”社交状态现象透视
正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当代青年社交“假性松弛感”社交状态现象如社会的脱速发展一样,越追求不费力气则反而越费力追逐,从而最终导致失去追求真正松弛感社交状态的本心。因此,“假性松弛感”不仅是一种社交状态,更是一种青年努力追求松弛感而无法挣脱“追逐”本身所引发的一种社交异化。中国社会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经历了西方国家一百年的转型进程,快速变化的过程带来了广泛的焦虑感。当代青年的生活节奏、时间及精力被大幅度消耗,生活压力与焦虑逐渐累积,青年在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娱乐时间更偏向追求实用、省时省力的社交互动方式,于是青年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互动日益呈现出具有边界感、分类感,他们通过追求社交中的松弛感来获得一些生活的“喘息”之地。然而,表面上的“松弛感”实际上隐藏着深层次的紧绷和焦虑,本质上是对构建深度社交关系抱有悲观态度,认为构建深度社交关系的过程容易造成个体身心疲惫,且构建深度社交关系的结果未必能为个体带来一开始所期待的社交关系,个体无法从社交中获得“能量补给”,是一种消耗个体社交能量的过程。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逐渐加剧的升学就业压力,加之社交媒体所塑造表现出来的社会压力,人际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也变得日益复杂,由此所发展出来对社交关系抱有悲观态度实则是一种对社交失败恐惧的防御性悲观,是当代青年在面对复杂社交关系时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为了避免社交中的情感伤害和失败,他们选择通过轻社交来减少情感投入。这种防御性悲观也与“社恐”标签的兴起密切相关。当代青年中,越来越多人以“社恐”来形容自己,希望通过这种标签来维护社交边界感,避免过度社交带来的负面情绪。本质上而言,防御性悲观作为一种社交策略可以帮助个体将焦虑具体化,当代青年能够在高压环境中找到一种相对安全的心理防御机制,让他们针对这些具体的部分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降低最坏结果发生的概率。
因此,营造出来的“松弛感”是一种表面的松弛感,是对复杂心理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假性的社交松弛感,这种状态因社会压力对青年社交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又因为青年希望在表面上掩盖这种影响,以使自身对社交的期待感降至最低而产生的防御性悲观,因而最终形成拧巴伪装的“假性松弛感”社交状态。
四、行为内核:“假性松弛感”社交状态的底层解码
(一)形成逻辑:青年对内卷生活的焦虑对抗
当代青年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内卷文化,逐渐产生了一种对抗的心态。“内卷”行为的不断加剧,使当代青年在学业、工作以及生活中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心理内耗。为了应对这种压力,部分青年选择“躺平”,即放弃过度竞争,追求生活中的松弛感和自由空间。这种“反内卷”的行为不仅是对高压生活的一种反抗,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试图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助推了这些文化现象的普及。社交媒体通过碎片化的信息传递,将“躺平”“内卷”等词汇迅速推向公众视野,并在当代青年中产生共鸣。这些词汇和观点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的情感状态和社会处境,也成为他们表达无奈和寻求认同的工具。社交媒体上不断涌现的“摆烂”、“网抑云”等词汇,正是当代青年对现实压力的一种集体吐槽和情感宣泄,是一种对抗的表现。当代青年在追求表面松弛感的同时,实际上仍然承受着深层次的紧张和焦虑,因为现实生活与所追求的“松弛感生活”具有落差,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可能导致青年产生焦虑,因此在对抗与反叛这种焦虑感的时候追求所谓“松弛感生活”反而是极度不松弛的表现,体现出更深层的焦虑。
(二)归因探析:青年社交数字时代同温层寻觅
在现代社会中,焦虑成为了当代青年日常生活中的常态。为了缓解这种深层的焦虑感,许多当代青年开始追求所谓的“松弛感”。社交媒体成为当代青年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宣称自己“摆烂”“反内卷”等行为,来寻求同样持有这些想法的人的认同。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情感宣泄,更是一种寻求共鸣和认同的方式。通过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找到和自己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人,形成一个有共同语言和共识的小圈子,从而建构起一个自身的“安全区”,也即所谓的“同温层”。
同温层提供了情感支持和认同感,使当代青年在面对社会压力和自我认同挑战时,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社群。同温层的形成,让当代青年在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温层建立于这些社群中,使得青年可以自由表达自我,分享经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然而,同温层的建构可能导致当代青年对外界的隔离,过度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使他们忽视了外界多元化观点的接触和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离可能会导致思维的固化和视野的狭窄,使得他们难以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进一步加剧了社交圈子的封闭性和同质化,使青年缺乏对外界多元化观点的接触和理解,并且社交媒体上的算法推荐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趋势。用户更多地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削弱了对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变得更加的空虚和焦虑,同温层最后只会演变为一种束缚住自身的茧房。
五、观念困境:假性松弛感行为背后的双重焦虑与纾困之径
当代青年在追求松弛感社交时,背后往往隐藏着双重焦虑。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松弛感的社交方式来逃避高压生活和复杂人际关系,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放松和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这种松弛感行为会被视为懒散和逃避责任,从而影响自己的社会评价和自我价值认同。这种双重焦虑使得当代青年在社交中既想保持松弛感,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由于松弛感并非自然而然地实现,而是青年人群通过刻意追求而来,其背后的焦虑并没有真正得到缓解,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内心冲突。这种双重焦虑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社交行为,还延伸到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评价中。真诚待人或许是改善当代青年群体刻意追求“假性松弛感”社交状态现象的重要途径。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中,真实、文明、尊重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态度,是实诚相待价值的回归与再现。对于当代青年群体而言,在社交中只有真诚相待来获得的社交关系才能让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真实的松弛感。通过重拾真实的松弛感,青年群体可以获取真实的舒适关系,进而让内心精神力量在当下的繁忙生活中寻觅到一丝真实的喘息。
(作者李明系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林月琅系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https://img2.voc.com.cn/2021/07/xhn/copyinfo1x.png)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