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杜诗里的潇湘意境

潘刚强     2025-02-05 17:32:23

文/潘刚强

唐大历四年春日,杜甫自洞庭溯湘水而上,曾作《咏怀二首》。开篇感叹:“ 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未达善一身,得志行所为。”《孟子·尽心》:“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胸怀忧国之诚,满腹匡时之略,无奈 “万姓悲赤子,两宫弃紫微。”“岁月不我与,蹉跎病于斯。”此时的杜甫,“齿发已自料,意深陈苦词。”以君国言之,无以解其忧愤;以己事言之,无以喻其悲怨;以民生言之,无以释其哀痛。如此豁达的忠国济时之志,至是老而将死,他心知不能行其所为。《咏怀二首·其二》曰:

邦危坏法则,圣远益愁慕。

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潜鱼不衔钩,走鹿无反顾。

皦皦幽旷心,拳拳异平素。

……

拥滞僮仆慵,稽留篙师怒。

终当挂帆席,天意难告诉。

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

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

法制既坏,则邦国危及。圣贤远逝,则愁慕亦生。爱国忧民的杜甫,皦撽自爱之心,不以幽旷而至,拳拳救世之志,更与平素不同。《诗·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左传》:“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甫正处逆水行舟之危急时节,“逆行少吉日,时节空复度。”水急浪高,滩险舟阻,拥滞太久则僮仆劳累慵惰,非可稽留而莫怪篙师发怒。《墨子·号令》:“传言者十步一人,稽留言及乏传者断。”潜鱼、走鹿、拥滞、稽留,终不挂帆席,天意难告诉。“葛洪及许靖,避世常此路。贤愚诚等差,自爱各驰骛。”杜甫诗中处境,恰是他对晚年人生的评判。老病终将至,前途未可期。杜甫此行目标,便是朝向潇湘源头:“飘飖桂水游,怅望苍梧暮。”

湘漓同源

《元和郡县志》:“桂江,一名漓水,经临桂县东。”漓水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发源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越城岭猫儿山。湘水发源于兴安县阳海山,宋以后称海阳山,近代称海洋山或海洋河。二水相离,取名湘漓。一支湘江,自南向北流;一支漓江,自北向南流。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因南征军运之需,自东向西开凿了一条灵渠,将湘江源头的海洋河和漓江源头的大溶江相连,这条秦凿渠又称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沟通了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水,成为两大水系的人工航道。它是我国秦代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三大水利工程,在世界享有盛誉。

桂林原名桂州,南朝梁设,治所在始安(今桂林市广安区),隶属梁州。西汉隶属荆州零陵郡,东汉为始安侯国,国都在今桂林市。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分零陵郡南部都尉置始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始安郡,置桂林总管府。唐贞观八年(634年),始安县改名临桂县。漓水今称漓江,从桂林到阳朔一段,长八十二公里,以风景绝胜著名。东晋罗含《湘中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并说:“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杜甫虽然没有到过零陵,他还有诗云:“桂水流向北,满眼送波涛。”(《千秋节有感》)只因湘水自临桂来,故湘水亦称桂水。

湖南简称“湘”,常称三湘四水。四水指湘、资、沅、澧四条河流注入洞庭湖。三湘之说,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总名“三湘”。秦汉时期,湘水流域属古零陵郡,包括今天的桂林、永州、衡阳等市。从湘江源头开始,零陵县、始安县、洮阳县均在漓湘一带。资水左源赧水发源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山,右源夫夷水亦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左右两源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始称资江,沿程蜿蜒曲折北流,经邵阳、新邵、冷水江、新化等县市,至烟溪折向东北,经柘溪、安化、桃江,于益阳市甘溪港入注洞庭湖,故又称益水。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秦汉以降,“潇湘”一词频繁出现。《山海经·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舜葬东南陬之湘水源头,即潇水,或称湘江东源。“潇湘”又与湘江注入洞庭湖口的黄陵山二妃庙紧密相连。《水经注·湘水》:“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郦道元接着解释:“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蒱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硅不朽之传矣。”唐宋时期描绘“潇湘八景”的诗文书画流行,潇湘洞庭成为中国山水人文意象的标识。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潇湘八景,起于零陵,止于洞庭,依然没有离开舜帝二妃。

是为零陵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始置零陵县,治所在始安(今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境内)。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林侯,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元鼎六年(前111年),析长沙国,始置零陵郡,隶荆州。三国为零陵郡、泉陵县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又分营阳郡,营浦治,治所在今道县,皆隶荆州。西晋永嘉元年(307年),改隶湘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零陵郡和永阳郡,置永州总管府,府治泉陵县,隶湘州。同年改零陵县为湘源县,改泉陵县为零陵县。从此,永州、零陵一地两名。

晚唐诗人张泌《晚次湘源县》:“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高林带雨杨梅熟,曲岸笼云谢豹啼。二女庙荒汀树老,九疑山碧楚天低。湘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凄。”屈原《湘君》《湘夫人》最早以文学的意象将娥皇、女英化作湘水女神、潇湘二神。南北朝著名诗人谢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诗》)舜帝南巡,二妃沉湘,苍梧潇湘的文脉春秋直达荆楚洞庭。除了黄陵山、君山建有湘妃庙,湘南潇湘庙更多。“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毛泽东《七律·答友人》)在九疑山一带,湘君二妃尊称潇湘帝子。清康熙九年(1670年)《永州府志》载:“潇湘庙,旧在潇湘西崖。唐贞元九年三月,水至城下,官民祷而不应。至于漕运艰阻,旱干水溢,民则叩焉。洪武壬戌,知县曹恭增置殿宇,四年奉勅为潇湘二川之神。”

《山海经·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九疑山舜帝陵位于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上古时期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舜帝有虞氏的陵寝,始建于夏朝,是中国有记载的始祖陵中最古老的陵墓,尊称华夏第一圣陵。自大禹起,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南望九疑祭祀舜帝,此后历朝祭舜香火不绝。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翰林院编修雷燧祭舜,将庙迁于舜源峰下,至此陵庙合一。

莫徭鸟道

舜帝陵正殿前坪,立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抚瑶颂碑》,记述舜帝以德化人的精神力量。南北朝时期,荆楚瑶族从洞庭溯湘水而上,主要分居长沙、衡阳、零陵一带。《梁书· 张缵传》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唐大历三年(768年)暮冬,杜甫入洞庭,《岁宴行》开篇即说:

岁云暮矣多北风,

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

莫徭射雁鸣桑弓。

诗中“莫徭射雁”,说的就是这支瑶民。“莫徭”依然鸣弓射鸟抵交苛赋,故杜甫痛心疾首呼吁:“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永泰二年(766年)他在䕫州《秋兴八首》中就曾说过:“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关塞鸟道,江湖渔翁,此等秋兴分明就是南征之意。次年,还在䕫州,杜甫作《君不见简苏徯》《别苏徯》,送其赴湖南观察使幕。特别是《同元使君舂陵行》,更是表达了他欲往道州舂陵行的急迫心情。早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府尹严武去世,杜甫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归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伤春》)客蜀已五岁,出川又一年。关塞阻,难返长安,潇湘游,转入荆楚。万事,忆从前,往事如烟满头黄发。残生,思日后,且随白鸥漫游江湖。话说至如此,跋山涉水,寻道问仙,至今梦想仍犹作,晚岁何功使愿果。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柂。柂,同舵。“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既然社稷安危之寄,有当事大臣在把舵,杜公卑官远谪,叩阙无路。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杜公“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他登岳阳楼,何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身处江湖之远,心系庙堂之高,自舜帝至屈子,潇湘文脉从来便是如此强烈。

洞庭有归客;

潇湘遇故人。

零陵城北潇湘古镇,江中岛屿建有蘋洲书院。此联出自南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潇湘夜雨的江南景色,使得这片水域成为湘江文脉的始发地之一。潇湘古镇《重修渡口碑记》载:“潇水自九疑百折而入,于永州北十里之老埠头,与湘水汇合,为最古之名区。五代时设镇曰潇湘镇,明时改设驿丞,称湘口驿,驿前二水横亘,深阔若天眼,为吾乡之要渡。”这个最为重要的蘋岛,《徐霞客游记》曰:“二水一东南,潇;一西南,湘。会同北去,为洞庭从流之主。界其中者即芝山之脉,直走而北尽。尽处两流夹之,尖若龙尾下垂,因其脊无石中砥,故两流挫也,必锐而后已。”今日舟行观景,风貌依然清丽。

其实,《山经》舜葬,《水经》零陵,潇湘源头自古均来自九疑山舜帝陵。今日湖南蓝山县(古称南平)九疑山东麓,与广东连州市(古称桂阳)相拥南岭山脉,正是“粤头楚尾”的南北通道。2010至2012年,国务院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3年3月26日,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对外正式发布《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这次普查使用国家最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和遥感影像数据,进一步确认湘水出自蓝山县国家森林公园野狗岭,包括荆竹、湘江源、大桥三个瑶族乡相交的板塘原始次森林自然保护区,潇水比湘水流域面积大289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长85公里。2013年5月,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公室和水利部权威认定:“湘江源头在湖南蓝山。”从此,“湘江源头、千年鸟道”两块金字招牌,成为碧水青山新湖南的重要标识。

摘自《文艺生活》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