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6 09:27:39
刘安安
由湖南日报社、湖南省文物局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湖湘一万年》,创新民族史诗书写的新范式,巧妙融合多元化的视听语言和深入人心的湖湘元素,生动演绎了远古先民“问地”“问天”“问鬼神”的文明遗梦,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远古文明探索盛宴。
远古记忆唤醒湖湘文化的“根”与“魂”
《湖湘一万年》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叙事策略和表现形式,通过技术赋能构建考古纪录片的文化符号,从湖湘文化蝶变的地域性视角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路径,试图唤醒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助力“根脉”和“魂脉”的有机统一。
从稻作之源到大国粮仓,澧水河畔孕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对于湖南人来说,水稻的意义不仅是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更是三湘大地的文化基因。如今湖南省水稻产量早已位居全国之首,“禾下乘凉梦”的美好愿景已成为照亮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璀璨明灯,大地情书的新篇章仍在续写。
从先民“问稻”到“禾下乘凉”,从屈原的“楚辞・问天”到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从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到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历经大浪淘沙,湖湘儿女筑就了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根”与“魂”。这“根”与“魂”不仅是湖湘精神的标志符号,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基因编码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维叙事重塑文化想象的“梦”与“境”
《湖湘一万年》或许是写给三湘大地的诗歌与情书。该纪录片通过多维叙事逻辑与叙事结构,运用非线性的镜头语言、沉浸式的实景演绎、CG技术的场景再现等手段,突破传统纪录片呈现的考古现场拍摄、权威专家实地访谈的线性时空呈现,让观众体验的不是对史前生活的管中窥豹,而是直接打造了一场三湘大地的远古“梦境”。
《凤起沅湘》一集中,运用了大量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剪辑手法,让观众穿越时空,一“梦”万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来自云梦泽的楚魂印记不断深入三湘大地,与湖湘文化从“共在”走向“共生”,相互烙印。
画有尽而“境”无穷,宗白华认为意境是艺术之美感力量的根源所在,它伴随着中国艺术与中国人的美感发展过程而渐趋成熟。《众城之祖》一集中,为还原“长河落日”“古道夕阳”“穿云破雾”“云卷云舒”“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美学意境,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留白技法,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这样融合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镜头语言在重塑文化想象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想象之“梦”是厚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国梦,它弘扬和谐与大同之理念;是承载远古历史的憧憬,也映射出中华文明的辉煌;文化想象之“境”不仅是天地玄黄之“境界”,更是人类命运共存的“境域”,它倡导着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文化想象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与自强。这种文化想象之“梦”与“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民族基因联结文化认同的“脉”与“心”
湖湘文化有文脉深度、历史厚度、艺术高度,无疑是中华民族血脉中重要的基因序列。诸如津市虎爪山、道县玉蟾岩、澧县彭头山及桂阳千家坪等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湖湘一万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清晰且连贯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湖南史前文明在史书中鲜有记载的辉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基因作为连接各个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不仅在血脉中流淌,更在心灵深处扎根。这种基因联结不仅体现在外在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上,更体现在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民族基因联结着文化的“脉”与“心”,使得每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其独特性和连续性。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世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不仅是民族成员自我认同的基础,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湖湘一万年》综合汇聚了湖湘地区最新的考古发现、文博资源以及历史文献等丰富且权威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与实物资料。纪录片充分利用现代影像技术,通过融合故事性、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画面叙事与解说方式,系统梳理了湖湘地区一万年来的思想文化演变和社会生活发展脉络。无论是从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还是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角度来看,《湖湘一万年》均实现了“凝结文化自信之‘魂’”“书写文化创造之‘新’”“塑造文化传播之‘形’”,展现了民族史诗书写新范式。
责编:刘瀚潞
一审:易禹琳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