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6 17:43:38
文| 张效雄
湘菜这些年像长了翅膀,静悄悄地飞到了大江南北的大小城市里。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街头,常常会看到身边的湘菜馆一个接着一个地排列着,无论餐馆大小,间间座无虚席,辣椒和着蒸鱼的香气,从窗口飘到大街上,亲切诱人的味道直入你的心脾。
要说湘菜的江湖地位,还得从当年的东安市场说起。
我第一次去北京,是在1983年。住定下来以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东安市场找找那个“湘蜀酒家”。
那时的东安市场不是现在的高楼大厦,是在王府井大街的中段好长一溜铺面,与我借居的人民日报社招待所只有几十米距离。湘蜀酒家就在东安市场南门的口子上,门脸不大,挂在门边的招牌是木制的,色泽暗淡,很不起眼。别看不起这个不起眼的招牌,据说还是一个大书法家的的手笔。
我们点了几道菜,记得有一个东安鸡,还有一个辣椒炒肉。几个人边吃边聊,很纳闷王府井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有这么个小小的餐馆,把湖南菜开到首都来了。不记得是谁说了一句,湘菜和川菜都是八大菜系嘛。
八大菜系是后来形成的,最初只有四大菜系,有“鲁菜是官菜,粤菜是商菜,川菜是民菜,淮扬菜是文人菜”的说法。这就是一种说法而已。真要把八大菜系分得清清楚楚,并非易事。各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能称王称霸天下的,应该是“后来者”湘菜和川菜。
数据显示,2021年,湘菜市场规模突破4000亿元;2022年,湘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7.6%,一举超过了粤菜(16.2%)和川菜(16.1%)。2024年上半年,相比于川菜和粤菜门店的收缩,湘菜继续保持增长,净增约1900家。
在外省人看来,湘菜和川菜的口感特点,两者共同点都是辣,都重油重色重味。所以北京人就将湘菜和川菜码在一起,合起来开了这么一个馆子。不论是吃湘菜还是吃川菜,辣最能够调动人的情绪。几口菜下肚,辣味立马充斥着舌头上的每一个味蕾,毛细孔也都舒展开来。无论是北京人或是外地来京的外省人,立马会一口接一口地倒吸冷气,美酒配佳肴,席间的气氛一定会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浓烈。
湘菜川菜味重,但也有不同。湘菜讲究咸香,酸辣,肉质鲜嫩,腊制的不少,各种味道都是带辣的,无论是泡椒剁椒的酸辣,还是尖椒红椒的鲜辣,甚至是小米椒。大部分湘菜是和辣分不开的。川菜则是麻辣,鲜香,肉更讲究入味,所以刀工要求更高,对食材的处理大都是发酵,卤制。
川菜相对于湘菜不同,它的辣感和麻感结合,味道更加丰富。这与历史上多次大量外来人口汇入四川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两湖两广填四川移民行动。随着人口的迁徙带来的也是饮食的变化。可以说,川菜是在湘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都以猪鱼鸡鸭为食材,尤其是鱼类最为丰富。湖南处于长江中游,内有洞庭湖水系,所以水产品丰富,其中鱼虾是湘菜的重头戏。天府之国,物产丰饶,除猪鱼鸡鸭之外,食材可能更加丰富,只不过选料不及湘菜精良,大路货居多,平民消费,不太精细。
川菜风格有点粗放,讲究口味第一。湘菜相对精细,无论大师还是小厨,在注重入味的同时,做工细腻一些。大都以干烧为主,品种多、选料精、味道浓、气味佳。正如有的食家所言:色正味浓,如陈年佳酿;馥郁芬芳,似极品香茗。更有人总结为:刀工精细,形味兼美;烹调多样,尤重煨;长于调味,口味注重酸。各大湘菜馆根据客人适应辣椒程度的不同,还将菜的口味划分为微辣、中辣、重辣三种,供其选择。
鲁菜、川菜、徽菜和湘菜,有三点相似,即重油、重味、重色,不像淮扬菜、粤菜那样清淡。
湘菜更有特色,有“三偏”。一是偏重辣。厨师们炒菜时,总会顺手往锅里洒一撮辣椒或辣椒粉,他们信奉的教条是一辣胜佳肴,除汤汤水水的菜之外,几乎都放辣椒。至于有多辣,要看各家口味。在长沙点菜,你说微辣,那就很辣了。如果说免辣,那也许才是微辣。二是偏重油多。多辣的的菜一般多油。即便是汤,也比广东江苏那边的油多。三是偏咸。湘菜厨师做菜一般将油和盐、辣椒一起放。另湘菜中腊制品大都很咸,因为腌制离不开盐。
至于川菜,那不过是湘菜基础上的改良,多了一些花椒,增加了麻的口味。而湖南人吃的菜,无论辣椒炒什么,辣椒总是能够吃的。把菜盘子里的辣椒全吃了,这是湖南人最最不同于别的喜好辣椒省份的地方。
我的朋友、歌唱家何纪光有一首歌叫《冇得辣椒不算菜》,至今还很流行的这首歌,给湘菜点题了。怪不得有个段子说,贵州人是不怕辣,四川人是辣不怕,而湖南人是怕不辣。
如果说辣椒是川菜中的“魔法”,那么在湘菜中,辣椒则被视为“灵魂”。川贵除辣之外,还多一个麻,佐料为花椒,是为麻辣。湖南除靠近川贵的湘西部分县区有麻辣习惯外,大都是纯辣。
湖南与四川气候温和湿润,上古称“卑湿之地”。明代方进入中国的辣椒,在湘川等地扎根之后,成为饮食上的执念。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加之湖南四川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要说湖南人喜辣,与其他省份截然不同的是,重点在吃辣椒。也就是说,别的地方做菜用辣椒当佐料,添味的。而在湖南人,辣椒是完全当菜吃的。辣椒炒肉,其中一半是辣椒,辣椒比肉还好吃。剁辣椒、酱辣椒、辣椒酱。湖南人不光是用来做调料,辣椒本身就是美味。但看川菜名菜辣子鸡丁,那么一大盆,鲜红的辣子很少有人当菜吃。还有贵州的酸汤鱼中的辣椒,也很少有人吃,食客吃的是那股辣味。
人们习惯将湘菜的历史追溯至长沙马王堆,因为那里出土了不少文物,记录了咱先民的吃食。其实,先秦楚国的大鳖、屈原笔下的桂酒椒浆,都有当时吃食的文字记录,与现在的湖南人饮食习惯,并不完全一致。湖南的人口构成复杂,有南越的后裔,也有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大量的是从江西移民而来的,饮食习惯多元。湖南久为蛮夷之地,交通闭塞,开化尚晚,湘菜大约是在清中晚期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形成体系。而“湘菜”一词文献中出现甚晚,在民国初年才真正见诸于报端。
湘菜被本地人称为本味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湘菜食材比较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色泽上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鲜、软嫩;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长。湘菜不求奢侈,讲究入味,文人表述为“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湘菜之辣,九分辣在汤底,一分辣在嘴巴。多数菜品以鲜辣为主。一道剁椒鱼头,辣椒不止要淋油,更要保证辣椒还在“鲜”的那个劲儿上淋油,图的就是一个大汗淋漓的畅快。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坛子浸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鲊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
当年曾国藩带着子弟兵征战东南,为消除士兵们长期露宿野外的湿气,常以流行于湘中的“三合汤”(取牛血、牛肚、牛肉配合干椒、山胡椒油烹制)佐餐,百战百胜,故有湘菜孕育了湘军之说。
湘军四大名将曾左彭胡,都是辣椒的喜好者。创立祖庵菜的民国大人物谭延闿也不例外,他的日记中频频提及辣椒,如:“惟食凉面二碗耳。最佳者,辣椒胜蒜泥也。”“向厨菜尚不恶,酿辣椒尚不如午食之酿莲花白也。”“切嫩鸡块更同炒兼可放茴香、辣椒或蒜。”
辣椒为草本植物,一年生,其别名繁多,如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等。它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墨西哥、秘鲁等地,在明代漂洋过海,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辣味文化新篇章。
辣椒作为湘菜的主要食材,并非只充当湘菜中的调味角色,而是作为蔬菜种植。至光绪年间,辣椒在湖南已广泛种植,食辣之风席卷全省。徐珂在《清稗类钞》中描述湘人“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每道菜肴都离不开辣椒。
湖南人对辣椒的运用非常讲究,善于根据不同的菜品和口味需求,巧妙地搭配各种辣椒,红椒、青椒、剁椒和辣酱,使湘菜的辣味呈现出多层次的口感。最最有名的剁椒鱼头,就是将新鲜的鱼头与剁椒等调料一起蒸制而成,辣中带鲜,鲜红的剁辣椒,好看又好吃,令人回味无穷。
历来有湘菜八大或十大招牌菜之说,各种说法不一,湘南和湘北差异很大,城里人和乡里人认识不同,大饭店的宴会和小饭铺的食客评价,也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是剁椒鱼头。剁椒鱼头本是湘潭的一道名菜,后来被发展为双色鱼头和酱椒鱼头等。以鱼头的“味鲜”和剁辣椒的“辣”为一体,风味独具一格。火辣辣的红剁椒,覆盖着白嫩嫩的鱼头肉,冒着热腾腾清香四溢的香气。其做法是:姜切末、蒜子切末、葱切葱花。准备好剁辣椒,放入切好的姜、蒜拌匀。将鱼头从顶部切开,腹部相连的雄鱼头,两面鱼肉各划一刀 ,鱼头各砍一刀。淋少量白酒,放适量盐拌匀,腌制 30分钟后,放入葱(整棵)垫底,再将鱼头切面朝下摆入盘中,均匀铺一层剁辣椒,再淋入适量茶油。放入蒸锅,盖上锅盖,水开后,隔水再蒸12分钟,取出撒上葱花。
第二是手撕鸡。与此差不多的有手撕鸭、手撕兔等。将整个鸡洗净之后,在特制的卤汁里面煮熟,然后再将它撕成小块油炸之后,再进行煸炒。这样子做出来的鸡肉,才能够香味十分浓烈。手撕菜肴这种做法完全来自乡间,具有天然醇香的特色。由手撕包菜、花菜、芽白一类蔬菜发展而来。
第三是飘香鲫鱼。必须是本地土鲫鱼,以稻田鲫鱼为最好。在很多人眼里,鲫鱼是营养很丰富的一种食物,养胃。不管是炖成汤还是煎出来的鲫鱼,都十分好吃。煎制的时间不要很长,这样肉质很嫩。这道菜的诀窍是,鲫鱼一定要现杀现做,用湖南特产的茶油煎,放适量的姜丝和新鲜辣椒。
第四是辣椒炒肉。这是湘菜里的一道经典家常菜,每家每户都会做,每家都有自己的做法和绝招。以宁乡花猪肉炒樟树港辣椒为最好。做法是,将五花肉洗净,切片,用生抽将肉腌制一会儿。准备好辣椒并洗净,和青蒜一起切段。起油锅,下五花肉煸香并出油。待五花肉八成熟时盛起待用。将辣椒、青蒜入锅煸炒。等到辣椒炒至表皮有点快糊的时候,下肉一起炒匀。待猪肉熟透后,加入盐、酱油和鸡精调味,就可以出锅了。
第五是口味虾。又叫长沙口味虾、麻辣小龙虾、香辣小龙虾、十三香小龙虾,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山区等地方菜发展而成,尤其是岳阳洞庭湖边的小龙虾最有特色,色泽红亮,口感香辣鲜浓。做法是,先将小龙虾清水加少许盐静养1天,期间多换几次水。倒入二锅头、盐再清洗净小龙虾,虾去头除腮抽肠开背,清水冲洗干净。姜、蒜切片,葱切段。坐锅起大油,下龙虾过油爆红,下八角、桂皮、姜、蒜等香料爆香,加入郫县豆瓣炒香,下龙虾翻炒,加高汤,大火煮沸,转小火,焖煮15分钟,根据各自口味适量加盐调味
第六是芷江鸭。芷江鸭是湘西怀化最有名的一道地方菜,鸭肉酥软,色泽黄亮,吃起来肉质酥香,油而不腻。做法是:葱打结,姜切片,红尖椒切斜片,鸭子砍成块。油锅烧至八成热,下入鸭脚、鸭头炸至金黄,捞出。锅留底油,倒入鸭肉,炒出水分,放入香叶、桂皮、八角炒至微黄。再放入干辣椒、姜片炒匀,加入酱油、米酒煮两分钟左右,倒入小半锅清水。放入蒜籽,倒入鸭头、鸭脚,盖锅盖,大火烧开,放入甜面酱炒匀,放半勺盐,盖锅盖,小火焖20分钟,放入红尖椒、葱结,煮两分钟即可。
第七是毛氏红烧肉。这是一道有历史渊源的名菜,看名字就知道来头不小。最先推出的是韶山冲的“毛家饭店”。如今大街小巷的湘菜馆里边,都会有这道招牌菜,其实是韶山乡间的做法。五花肉先用少量油中火炒至肉皮两面都微微焦黄,把里面多余的油沘出来。肉炒好盛出后将锅洗干净,绵白糖放入两勺,加一点水炒至焦黄带点香气,红烧肉会变得光泽透亮,这就是肉甜中带咸又不腻的秘笈。炒至红烧肉全部“上色”后,将啤酒、老抽、蒜头、干辣椒、八角、桂皮、适量水一同放入,煮开。煲锅中将泡发切丝的笋干垫底,将红烧肉均匀铺上,文火煨一个半小时即可。
第八是腊八豆蒸排骨。腊八豆是具有湖南特色的食品,传统上是立冬之后,黄豆经过腌制发酵而成,腊月初八之后再食用,蛋白质含量丰富,滋味鲜美。腊八豆蒸制的排骨,排骨充分吸收了腊八豆的醇香,蒸得软嫩,腊八豆更是香辣可口。做法是:排骨斩成小块,洗净,放入锅内,水开之后,将排骨洗净浮沫捞出,放入腊八豆,加适量料酒及生抽,加少许老抽拌好码放在碗内,放入高压锅,加盖蒸制。大火上汽之后,中火蒸20分钟即可。
第九是农家石磨豆腐。湖南农家的豆腐是用石磨磨出来的,必须用井水而不是自来水。做法是:鸡蛋打匀,加鲜豆浆和盐拌匀,倒入带有保鲜膜的方形托盘中,小火蒸8分钟成形,倒入另一个大小相同的托盘上。将做好的豆腐改刀成小块,入七成热的色拉油中炸至表皮结壳。炒锅上火,入茶油烧热,下五花肉片煸香,入姜片、蒜片,小米椒圈炒香,倒入高汤,煮开后放入炸好的豆腐、杭椒圈,加盐、鸡精调味,略烧入味,大火收汁,至汤色明显收浓且呈浅黄色时,放熟鸡油、芹菜段、红椒圈少许煮开,出锅装盘。
第十道是麻辣子鸡。这道菜始创于清朝同治年间,是长沙餐馆的当家菜品,有“有吃麻辣子鸡就是吃湘菜”之说。麻辣子鸡在同治年间,首创于长沙百年老店玉楼东酒家。厨师选用500克左右的母子鸡为主料,配以辣椒、黄醋、大蒜和多种调料烹制而成。清末曾国藩之孙曾广钧登楼用膳,即席赋诗:“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民间又流传有赞扬这道菜的诗句:外焦内嫩麻辣鸡,色泽金黄味道新。
以上十款,纯粹个人意见。按通常的说法,湘菜王牌应该是东安鸡、祖庵鱼翅、发丝牛百叶、香酥鸭、左宗棠鸡、五圆鸡、全家福杂烩、腊味合蒸等,但这些过于宫廷化,大都是宴会上才有的。各个地方的“头碗”,都很有特色,也是喜庆宴会和过年过节才会上的菜。还有水煮活鱼这一道菜,很是有湖南特色,因为已经将鱼头列入了,不好重复两道鱼。再就是粉蒸肉,绝对是一道经典湘菜,但湘南湘北湘西做法不太一样,也就没有计入我所喜欢的十大品牌了。
湘菜,无论十种还是二十种,每道菜都极具特色,就像一张张无形的名片,把雪峰洞庭、三湘四水,飘香五洲四海。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