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7 16:39:3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2月7日讯(记者 黄煌 通讯员 刘姿芹)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到1974年8月1日交付,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背后,离不开众多科学家们毕生的努力。2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研制我国核潜艇的先驱者之一,为我国核潜艇的从无到有、跨越发展探索赶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2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系列丛书,其中《黄旭华:志探“龙宫”一痴翁》一书生动讲述了黄旭华的成长故事,多维度解读了黄旭华获得 “共和国勋章”的成功密码, 以及国之利器核潜艇玉汝于成的研发经历,饱含深情地赞颂了这位隐姓埋名30年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在惊涛骇浪中创造的不朽功勋,给当代青少年树立起一座令人敬仰的精神丰碑,为青少年学习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科学家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供榜样的力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系列丛书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组织编写。丛书作者为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曾进行过深度采访或研究的专家、教授、作家。
黄旭华院士为工作隐“功”埋名三十载,他 是如何与核潜艇结缘,该书内页文章曾详细介绍。(附文章如下)
结缘核潜艇
1949 年夏天,黄旭华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走出校门就赶上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时代,他心潮澎湃,渴望给国家贡献力量,期待实现自己的梦想。
由于心里牵挂父母及家人,且家乡尚未解放,黄旭华起初想报名参军,希望能亲自参与解放家乡的战斗。但是,组织上通知他去上海市委党校学习,他没有丝毫犹豫,愉快地接受组织的安排,收拾好行李前往党校报到。
在上海市委党校,黄旭华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共产主义的理论、共产党的章程与纪律,愈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在那里,他见到了陈毅、谭震林等多位领导人,聆听了他们精彩的报告,提高了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开拓了知识视野。尤其是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几场演讲给黄旭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毅演讲从来不带讲稿,即兴发挥、洋洋洒洒,每场报告都精彩纷呈、座无虚席。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黄旭华至今都能回味起陈毅当年的激情澎湃。
3 个月的学习时光很快就过去了。1949 年 10 月,黄旭华结束了在党校的学习,组织上依据黄旭华的能力和专业背景,将他分配至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华东区船舶建造委员会船舶建造处。
在船舶建造处,黄旭华的工作是去所属各船厂做技术指导。当时的船厂主要是对征集来的客轮和货轮进行改装,以方便加装武器等军事装备。黄旭华的老师辛一心出任船舶建造处处长,他在课堂外再一次得到了老师的指导,专业能力首次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1950 年 9 月,船舶改装工作基本完成,船舶建造处的使命结束了,黄旭华被调到了轮船招商局工作。
在轮船招商局,黄旭华担任局长于眉的秘书。于眉办事干练、雷厉风行,工作务实,强调用数据说话,黄旭华深受其影响。黄旭华的工作认真踏实,积极主动,得到了于眉的称赞。
一年之后,交通部上海区港务局需要一名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轻人主持共青团工作,黄旭华经过上级考察被委以重任,于是再次接受组织的安排,赴交通部上海区港务局工作,出任团委书记。
黄旭华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能力、经验和责任感,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共青团工作变得生机勃勃。在这里,黄旭华有了意外的收获,在工作中认识了上海姑娘李世英,这个漂亮的姑娘后来成为了黄旭华的终身伴侣。
无论是招商局的秘书工作还是港务局的共青团工作,黄旭华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工作成绩都非常出色,但这些工作却不是黄旭华内心所热衷的。比起做行政工作,他更愿意拿起铅笔、圆规去绘制图纸,或者挽起袖子到船厂去与钢板、螺丝打交道。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才是黄旭华心之所向,才是通向自己的梦想之路。因此,黄旭华一方面尽职做好上级安排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寻找回归技术工作的契机。
1953 年 1 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上海组建新的船舶工业管理局,黄旭华多位大学同学进入了这个单位,就连辛一心老师都出任了该局设计处处长。黄旭华得知这个消息后动心了,他想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他喜欢的专业技术工作。
一次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让黄旭华得偿所愿进入船舶工业管理局,并被安排在船舶实验筹备处工作。由于该处正处于初创阶段,黄旭华一方面在技术组从事与船舶试验相关的技术工作,同时出任秘书组组长,协调相关的筹建工作。
1953 年底,国家抽调相关人员组成代表团赴当时的民主德国考察,黄旭华作为船舶工业管理局的代表成为考察团的成员。在考察过程中,黄旭华认真学习和了解民主德国的造船技术及其发展状况,并收集了造船技术方面的资料。
1954 年 4 月,黄旭华随考察团结束考察任务回国,由于此时我国刚与苏联达成了有关海军舰船转让仿制的协议,回到单位的黄旭华被重新分配到新组建的设计二处,专门负责苏联军事舰船的转让仿制工作。自此,黄旭华开始了自己的军工之旅,依据保密纪律,黄旭华逐渐淡出同学、朋友甚至家人的视野,也不再与他人谈及自己的工作。
在设计二处,黄旭华竟然机缘巧合地再次邂逅出任苏联专家俄语翻译的李世英,俩人在工作中擦出爱情的火花,并顺利走入婚姻的殿堂。
所谓转让仿制,就是直接依据苏联提供的技术图纸及相关资料,模仿建造与苏联同型号的各类海军舰船。那时候中国海军还非常年轻,军舰的设计建造几乎是空白,黄旭华等技术人员每天刻苦钻研,认真向苏联专家学习请教,想尽可能快地掌握军事舰船的设计理论与建造技术。
黄旭华在设计二处一干就是两年,通过这些经历,他较好地掌握了舰船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熟悉了军事舰船的设计制造、测试试验的流程,清楚了军事舰船的动力、武备等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研制核潜艇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1957 年底,黄旭华因为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被船舶工业管理局任命为设计二处潜艇科科长,专门从事苏联某型号的常规潜艇的转让仿制工作。在这项工作中,黄旭华系统地接触了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掌握了潜艇的结构、技术战术性能、武备系统的设计安装,了解了潜艇的各种试验方式与技术条件。正是这一职位和工作,彻底改变了黄旭华的一生,让他得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机会。
1958 年 8 月的一天,船舶工业管理局的领导忽然通知黄旭华马上动身去北京出差,熟悉保密规则的黄旭华二话不说,同妻子打了声招呼便立刻赶赴北京。
到了北京后,有关领导郑重地对黄旭华说,国家绝密级的核潜艇研制工程已经启动,依据他的专业背景和常规潜艇仿制经验,上级决定让他参加这项研制工程,并将他分配到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对外称为“造船技术研究室”)工作,并嘱咐黄旭华直接去海军大院报到,不用再回家了。
黄旭华听完领导的话大喜过望,甚至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听苏联专家说过,自己也看过相关的资料与报道,知道美国和苏联已经研制出了威力远比常规潜艇巨大的核潜艇,他做梦也没想到研制核潜艇这样光荣的任务会幸运地落到自己头上。
从 1949 年到 1957 年,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虽然战争的硝烟暂时飘散,但大国之间在军事实力上的竞争,却并未停止,不仅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在核领域的竞争中你追我赶,而且英法两国的核武器技术也相继取得突破。1954 年 1 月 24 日,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并在当年试航成功后开始服役。1957 年 8 月 9 日,苏联第一艘核潜艇“列宁共青团员”号也下水首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三位一体核战略发展成型,并开始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我国的最高决策层高瞻远瞩,决定倾全国之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核事业。于是,我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启了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大国重器研制工程,并取得进展。1958 年 6 月,最高决策层决定启动导弹原子潜艇研制工程,并成立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筹划和组织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保密起见,决策层将核潜艇研制工程命名为“09”工程。
毫无疑问,核潜艇也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核潜艇研制工程启动之后,最高决策层最初希望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可苏联最高领导人不仅对我们的请求表示出了漠视和回绝,甚至在国防建设上无视我国的主权和安全诉求。面对妄图进行“核垄断”的超级大国的威胁与压力,毛主席痛下决心,字字铿锵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
黄旭华说,毛主席这句气势如虹的口号,不仅坚定了我们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决心,也宣示了中国人民不畏霸权、自强不息的意志和精神,同时也激励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不舍昼夜、筚路蓝缕、奋发图强,去攻克种种技术难关。
黄旭华进入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后,带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开始了核潜艇研究工作。1959 年,黄旭华因工作成绩出色升任总体设计组船体科副科长,随即带领相关人员赴上海做核潜艇模型的各类水池试验。1961 年 11月 14 日,黄旭华由于突出的工作能力被海军部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研究室副总工程师。1962 年 3月,经过黄旭华等技术人员三年多的辛苦努力,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研究室完成了《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核潜艇研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与成果。
1962 年,由于遭遇经济困难、技术及配套不足,最高决策层为了优先保证“两弹一星”的顺利进行,经过长达 8 个月的犹豫及艰难抉择,最终决定让核潜艇研制工程下马,仅保留少量技术骨干继续研究,而黄旭华幸运地留了下来。
作为火种存续,中央专委组建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彭士禄、黄旭华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带领新的团队。一方面继续学习、钻研业务,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重新确定核潜艇重点攻关方向,保持核潜艇研究工作的可持续性。
1964 年 1 月,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整体参军入伍,改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十五研究所(代号715 所),黄旭华被国防部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并被授予少校军衔,黄旭华因此圆了大学毕业后希望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 1965 年。由于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原子弹、导弹工程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黄旭华预感国家有可能重新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果不其然,初春的一个早晨,时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的于笑虹将军将黄旭华、钱凌白请到家中,让他们代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向中央起草重启核潜艇研制工程的报告。
1965 年 3 月 20 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正式批准核潜艇研制工程列入国家计划,核潜艇研制工作重新启动。
“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上马,让黄旭华异常兴奋,他带着积蓄已久的热情和希望全力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之中,并且预感自己的梦想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作者:王艳明 蔡玮琢)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