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佳 湖南生态环境 2025-02-08 16:03:10
隆冬时节,洞庭湖上成千上万的白鹭、野鸭、天鹅追逐着水流,穿梭在芦苇丛里,为冬日增添了生机。
近年来,湖南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引领,系统推进洞庭湖保护与治理,实现新跨越。
西、南洞庭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大通湖是洞庭湖区最大的内湖,因为过度养殖,水质一度退化到劣Ⅴ类。水生植物几乎消失,生态系统濒临崩溃。
为修复生态系统,从2017年起,大通湖区围绕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种养水生植物,推动大通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曾经的“水下荒漠”变成了“水下森林”。如今,大通湖不仅摘掉了劣Ⅴ类水质的“黑帽子”,还依靠新种植的水草做好绿色发展文章,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为全面复苏洞庭湖区生态,湖南先后出台了洞庭湖总磷污染攻坚行动计划、“洞庭碧水”重点工作攻坚方案等,久久为功推进整治。
同时,湖南重点实施湘江流域和洞庭湖区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积极推进洞庭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全面推进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畅通洞庭湖区垸内外水系,洞庭湖水质得以改善。
截至2024年12月底,洞庭湖山水工程到位资金63.07亿元,通过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将“九龙治水”变为“握指成拳”,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的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全力推进生态转型
在今年湖南省两会上,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的重要板块,是湖南的“粮袋子”和通江达海的“门户”。2023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在水利建设、生态环保、港口物流、山水旅游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湖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地处洞庭湖区腹地的沅江市,南洞庭湖湿地97%在其境内,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的主战场。
“芦苇曾作为造纸原料,造就了沅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沅江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必胜介绍,沅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芦苇之乡”,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割苇造纸产业的退出,“靠湖吃湖”的道路肯定是走不通了。
沅江市约有45万亩芦苇,在失去造纸这个市场后,沅江芦苇产业该走向何处?
近年来,沅江市委、市政府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狠抓生态环境治理、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积极探索芦苇产业转型路径,培强育新芦笋、芦菇等产业,招引辽宁积葭无醛芦芯板项目落地,以“一株芦苇”的转型升级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赢。
像这样把生态价值转化作为动力引擎的案例,沅江还有很多——秸秆综合利用“沅江经验”获央视报道;推动湖洲资源归集利用,南洞庭湖生态保护恢复示范项目被纳入“湖南省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首批试点项目”等等。
同在洞庭湖区的岳阳市连续举办13届洞庭湖观鸟节,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队伍参加,拉动环洞庭湖周边全域旅游发展。
岳阳君山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全球首个淡水湿地碳汇交易项目成功落户,预计首笔农业、林业、湿地开发可产生效益9000万元以上,探索了一条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如今,湖南全力答好洞庭湖区“生态转型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洞庭湖区广袤的湿地、湖泊、林地资源,探索建立生态价值实现、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等机制,加快参与碳汇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生态优势向生态价值转化。
责编:肖静
一审:肖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生态环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