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2-08 19:45:29
回顾过去的2024年,大国博弈暗流涌动,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给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进入新的一年,新质作战力量不断发展并投入地区战场,这将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年全球形势又能否止乱生缓?本期新闻,我们就为您梳理了2025的四大国际军事热点,解析未来战争格局的变化。
01
无人机作战力量崛起
重塑战场格局
过去一年,无论是在俄乌战场还是中东地区冲突中,无人作战力量在军事行动中的参与度日益提高,其作战效能倍增器的作用正不断凸显。
在现代战争的舞台上,无人作战力量正迅猛崛起,重塑着战争的格局。
小型无人装备如土耳其的“卡古”、美国的“弹簧刀”、以色列的“长钉萤火虫” 巡飞弹,都具有成本低、携带方便、使用灵活等特点。
俄乌战场上,双方都大量运用小型无人机执行各种任务。比如,借助小型无人机空中侦察,定位对方的阵地,然后引导己方炮火甚至导弹进行精准打击。
比如,携带并投放炸弹、手雷、迫击炮弹等,直接杀伤人员,或摧毁战车和坦克。
更有甚者,乌军的无人艇已经不只攻击俄军军舰,而是能发射对空导弹,打击低空飞行的直升机了。
伴随着性能的提升,无人机的运用还呈现规模化的新特点。例如“蜂群”无人机系统,可以把数量优势转化为作战效能。俄乌冲突中,双方也都多次使用数十架甚至上百架无人机同时对作战目标进行集中突袭。
由于地区冲突中无人机战场运用效果显著,一些国家已组建拥有独立编制的无人机联队、无人机旅、团等部队。无人作战力量正在加速成军。
随着无人作战力量的发展,反无人作战也备受关注。目前主要通过干扰指控通信系统、直接毁伤等方式进行反制,但战术运用缺乏体系化。未来,综合运用多种反无人装备和技术,将反无人作战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将是提升反制效能的关键。
无人机“独立成军”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性能的提升,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和战场运用受到更多重视,其运用方式和力量编成呈现新的特点。其中,无人机部队独立成军似乎已成为一个发展趋势。今年初,波兰的无人机部队就已开始正式运行,此外,俄罗斯、美国也都宣称要组建自己的无人机部队。既然各个军兵种都可以使用无人机,为何还需推动无人机部队独立成军呢?我们来看军事专家杜文龙的解读。
军事专家 杜文龙: 目前无人机独立成军,按照单一建制进行各种作战任务,包括建设现在已经成了大势所趋。每一支部队它无人机需求都不一样,技术手段也不一样。如果各支部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无人机的发展,它有可能陷入一个无序状态。如果根据整个国家科技的发展,还有作战系统的发展,然后成系列成批次的推出,一代比一代更强的无人机。这样不同军兵种使用的无人机将会快速提高几个档次。包括今后无人机部队,包括地面无人部队,无人艇部队,大概都要集中进行。如果真的实现了水面水下、空中一体化的无人装备集中管理集中作战,这样另外一层新的战争形式有可能会出现。通过这支作战部队,它可以控制无人战场对有人交战战场,包括其他战场进行严重影响。
02
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价值不断显现
除了无人作战力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已经对当今的战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国家高度重视研发智能化武器装备,新型智能化装备不断涌现。有评论认为,在2025年全球会掀起新一轮智能化军事革命的浪潮。
其实人工智能早已在现代战争中应用。2017年,美军在一个试验项目中,使用人工智能只用2分钟就分析完了长达37小时的无人机拍摄画面,找出了其中的可疑目标,而人做这项工作需要约60个小时。
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曾借助北约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分析俄军坦克履带磨损痕迹,提前48小时预判了俄军在哈尔科夫的进攻路线。
更加出人意料的战例是,乌军曾用人工智能生成虚假的俄军将领投降视频,通过网络短视频社交平台推送给俄军部队,导致俄军多个前线单位士气崩溃。
人工智能在军事后勤领域也发挥出了显著的作用。2023年美澳军演中,美国陆军的一款人工智能系统提前3天预测了坦克连滤芯更换需求,让维修队得以在演习间隙就完成了作业。英国在 “台风” 战机上安装了人工智能传感器,能通过分析发动机震动声音提前预警故障,使意外维修率降低了55%。
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价值不断显现,自然成为各国军事战略布局的核心要点。美军计划2025年初步具备智能化作战能力,2035年实现全方位智能化转型。以色列今年1月设立了相关管理局,汇聚各方力量谋求军事技术突破。韩国计划在2028年前组建约90个人工智能作战试点分队,并建设16个配备人工智能模拟设备的训练场。
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2023年,美军的一款人工智能就把渔船甲板上的阴影当成了导弹发射管,把渔船误判成了军舰。
人工智能尚无法替代人的主导作用
人工智能在战斗力生成方面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那么未来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运用到制定作战计划当中?它又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我们继续来看军事专家杜文龙的分析。
军事专家 杜文龙: 人工智能在作战计划的制定,包括工作计划制定过程中,它很完整,而且非常正规,格式非常让你惊讶。但是要想全面取代人工,现在看到难度比较大。因为作战计划严格地讲,它不是程序,它是创造。如果大家都按套路出牌,人工智能所做的计划肯定有用,但是现在作战计划没有一个是按套路出牌。也说明人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目前看有很大差距。
03
水下攻防能力建设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将太空视为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和新型作战域,太空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不只是浩渺苍穹,碧海之下,同样也是战略之地。各方围绕水下作战域的博弈强度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水下攻防日益呈现无人化、智能化、体系化等特征。
从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引发轩然大波,到乌克兰使用水下无人艇袭扰相关目标,再到胡塞武装发射鱼雷袭击红海海域船只,各方围绕水下作战的博弈强度不断提升。面向未来,水下攻防日益呈现无人化、智能化、体系化等特征。
近年来,美国海军先后研发了“刀鱼”“蝠鲼”等30多种水下无人潜航器。其中还包括超大无人潜航器“虎鲸”。它长26米,最大潜深超过3300米,可自主航行数月,能遂行侦察、电子战、反舰、反潜等多种任务。俄罗斯、德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在加快推进无人潜航器发展。
水下博弈加剧,核潜艇仍是大国海军装备建设的重点。美国持续对“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进行现代化升级,同时加紧研制新的“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俄罗斯目前有4艘“亚森-M”级攻击型核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未来10年还将投入约合355亿美元的资金用于新型潜艇采购。印度和法国也都在建造本国的新型核潜艇。
04
太空军事竞争持续升温
海底暗流涌动,太空也被更多国家视为了军事竞争的新型领域。
过去一年,英国、印度、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发布太空战略文件,完善太空战略布局。
去年10月,法国和德国正式加入由美国发起的旨在通过共享太空态势感知数据强化威慑能力的“奥林匹克卫士行动”。此举意味着美国和欧洲在太空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打造太空盟友网络。
责编:刘乐
一审:姚懿轩
二审:陈永刚
三审:文凤雏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