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8 20:15:08
▲热闹的团圆饭。
“世界上的每一次拥抱,都是以松手告别。”近日,笔者在平江县上塔市镇儒教屋里参加集体过年,久别的重逢让人不舍离去。欢腾的烟火气、浓浓的人情味、热闹的大屋场,令人久久回味,除夕夜的篝火晚会更是把欢腾传得更远。
老屋寻年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大红对联贴满屋。在儒教屋里寻味中国年,韵味十足。
“春风及第,好运当头。”巨大的麻石砌成的儒教屋门头威武壮观,一副大门对联首先映入人们的眼帘。“油盐酱醋调菜味,锅碗瓢盆韵韶音。”顺着一副副对联慢慢步入老屋,瞬间被欢乐包围。曾浩是儒教屋有名的“应酬先生”,为了这次集体过年,他早早准备,大笔一挥,书写的对联正是大屋场人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40桌酒席一字摆开,吃的是传统的“平江十大碗”,讲究的就是个“十全十美”。席间,大家互相敬酒,你一句、我一句,在“叔公叔婆”的问候声中,大家把储备了整整一年的好词好句统统说出,谁家孩子有出息、谁家收了新媳妇、谁家又有好收成之类的喜庆事怎么也道不完,大家互相庆贺、互相祝福,其乐融融。
“这是儒教屋头一次搞集体过年,几百人团聚在一起好喜庆,特别有意义!”曾泽学在外地工作,为了这次团聚,他特意早早请假回来打扫老屋。虽然住几天又要赶回去,但他和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儒教屋人心情一样——忙了一整年,就盼着能回乡过年。
邻里共欢腾
一进村子,上塔市话就像村头的溪水一样流淌而出,令人倍感亲切。曾思江在外打拼多年,早已习惯用普通话同人交流,但只要一回到家乡,久违的“乡音”又脱口而出。作为儒教屋集体过年的召集者之一,曾思江认为,回家过年既是一次团圆,也是一个感受时代发展脉搏的机会。他说:“只有春节能一次性召唤回这么多从乡村出发的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乡村在时代中的变迁。”
早在两个多月前,曾吉祥、曾阳春、曾六生等热心村民在“儒教屋群”发出了“集体过年”的提议,家家户户立即积极响应,都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经过反复商量,大家决定,报名参加者以户为单位召集,每人出30元。一个屋场要举办一次几百人的聚会,这笔开支当然不小,曾思江等乡贤大力支持,表示余额部分由他们承担,一定要让大家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个年。
“今年过年太热闹了,确实搞得好!”儒教屋83岁的以婆婆笑得合不拢嘴。欢声笑语中,归乡的游子、和谐的乡邻、淘气的孩童在大屋场进进出出,过年的欢乐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今年团年的特别也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上塔市镇积极打造和美乡村。
秀美好屋场
下106国道200米,便到了儒教大屋场。老屋前的石碑上刻着“弘扬儒教仁义和谐礼让恭谦智勇忠信”16个大字。
据记载,儒教屋始建于清朝中叶,因祖先曾儒教而得名。200多年来,老屋所在地泉水潺潺,长年不息,山峦青秀,灵气超然,孕育着世世代代的子子孙孙。儒教屋的人历来不张扬、不浮夸,视勤耕苦读为良训,一辈又一辈人默默接续奋斗。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搭改革开放的快车,乘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家有的在乡村找准门路,发家致富;有的在商界驰骋风云,大展身手;有的在外面奋起拼搏,事业有成……人才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国家整体繁荣,乡村也在这个大循环中得到振兴。
如今的儒教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路面全面铺上了沥青,道路两旁安上了路灯,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秀美屋场”的打造,在这里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
年年有好酒,欢乐不退席。在浓郁的过年气氛中,曾浩欣作《飨年文》,曰:“维岁在甲辰,时值除夕吉旦,儒教老屋之居民,心怀敬仰,齐集一堂,谨以虔诚之心,肃立于屋场前,感恩于天地之厚赐也。吾辈乘天时地利,顺人缘之和,合屋以亲人居之,互扶互帮,亦当自省其身,爱国敬业,尽心尽力,无愧于心,方不负天地之恩赐矣。祈来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四方进财,清吉平安!”
(曾昭志)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