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09 13:49:14
文丨徐亚平 钟梓欢
“大雪”至,而雪未至,休管它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径自去湘阴拜访作家湛鹤霞,因为她又拿了一个文学奖。湛鹤霞约上几位作家交流,把聚会点设在她家客厅,还给活动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儿——围炉煮茶读书会。
会前,有一身材矮胖的女士在客厅和厨房间来回穿梭,忙着给大家准备姜盐芝麻豆子茶和水果点心。我起初还以为她是东家女主,后经打听才知,她是诗人田岑。
一
待大家都品上香茗,热火朝天地聊开了,田岑便在厅角随便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面带微笑,静静地看着诸位作家谈笑风生。
你也是客,为何偏偏是你煮茶?田岑答曰:“我喜欢做事。”
湛鹤霞补白道:“她吃完午饭就来了,帮我洗姜烧水泡茶。每回作协有活动,她都是提前到、最后走。”
红花需要绿叶衬。田岑似乎没想过当红花,她给自己的定位应该是“绿叶”。
她还是最底下的那一片绿叶!
田岑是湘阴作协和湘阴诗歌散文学会的“两栖会员”,也是大家共同的“岑姐”。作家钟栗称:“岑姐什么时候都是笑着的。”
田岑的“笑”,不似“回眸一笑百媚生”,亦不像“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倒似“笑隔荷花共人语”。
作家徐敏说:“岑姐跟圈子里所有人都玩得来,与人相处特别融洽。”
喜欢微笑、喜欢做事的人,当然与谁都玩得来,当然与人相处融洽。作家曹阿娣感慨道:“小田给我的印象就是很单纯、很朴实!”
作家付丽回忆,2018年,湘阴选派四位作家参加岳阳市作协“文创班”培训,田岑是同行中第一个主动找她说话的人。田岑给她的第一印象,就像一个邻家姐姐,和她相处完全可以不设防。
提到“邻家姐姐”,湛鹤霞还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小秘密。一次,旅居海南的湘阴作家田波和她说,他小时候有一位邻家姐姐叫田岑,长得小巧玲珑,扎一个马尾辫,很好看,很活泼,爱读书,作文写得好,三十多年没见她了,后来听说她生了一场病,不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湛鹤霞很心疼地告诉田波:岑姐因为那场病,被改变了很多,她吃了含激素的药物,身体发胖了。爱美是每个女孩的天性,如果换作其他女孩,身体发胖变形了,可能会崩溃,而田岑没有。她多次说,上天给我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
上天给田岑打开的那扇窗便是——诗歌。
二
田岑对诗歌的热爱近乎痴迷。
1990年,她刚参加工作,在湘阴服装厂上班。每逢厂里出了新款服装,她总能第一个看到,甚至可以穿到。那时,她的“衣架子”很好,穿什么款式都好看。可是,她只上了三年班,服装厂就倒闭了,田岑被迫下岗。
厂子倒闭时,正值荻花开放时节,田岑心里充满不舍与伤感,却又不好表露。于是,她拿起笔,开始写诗——
塘角之处有荻花
后山之巅有荻花
田埂上的那个青年
你深如潭水的眼眸
是否藏过头戴荻花的姑娘
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遇己、愈己、育己”。田岑像德国作家黑塞一样,遇见自己,固守自我,沿着自选的道路前行。下岗后,田岑靠摆摊贩卖小菜维生。每天天不亮,她从老家三塘的“千秋门第”把小菜装上三轮,踩到县里的菜市场,把每一把菜都标好价,一字儿摆开,就不管了,然后掏出随身携带的日记本,信手写诗:
只有稻草人
坚守童年的阵地
飞鸟
照样飞过云海
我照样遗忘自己
买菜的人看到这么新鲜的菜、公道的价钱,也就不愿意打扰那位埋头写诗的摊主,他们拿了菜,把钱放在盘子里就走了。
暑往寒来四五载,田岑一边贩菜一边写诗,居然在湘阴县城买下一栋两层小楼房。
卖小菜这么赚钱吗?田岑笑而不答。只是听说她兄弟和老表都对她很好,弟弟看到田岑家诗稿成堆,曾提出资助她出诗集。
田岑把房子装修好,自己住上层,下层出租,当起了“包租婆”。曾有一位租客问田岑:“我没钱租房,但我喜欢写诗,我可以用诗歌来租你的房吗?”
田岑笑怼:“你要租什么房?诗中自有黄金屋。”
现在还继续卖菜吗?“不卖了。”田岑解释,“年纪大了,身体根本吃不消。”
湛鹤霞有些心疼地说:“她有一段时间甚至都失忆了,以前的很多事都记不得了。”
目前做什么工作?“现在江东社区打扫卫生,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田岑介绍道。
一个不回江东,一个坚守江东。田岑无疑比项羽更热爱生命与生活。
从此,世间少了个卖菜的小贩,湘阴多了位“保洁”的诗人。
三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田岑对诗歌的热爱亦如此。
田岑的老家是三塘镇千秋田家屋,鼎鼎有名的书香世家。农村里的地名往往土得掉渣,为何田岑的老家“千秋”二字如此文雅?这是有故事的。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微服私访江南,行游至此,得知此宅主人耕读不倦、藏书满楼,乃御笔亲书:“千秋门第,万卷书楼”。自此,千秋门第楼宅自明历清经久不衰。田岑骄傲地说,她的外公和叔叔都是知识分子,这种书香世家的优良基因算是得到了传承。
念一年级时,别的小孩只知道玩泥巴,而田岑如饥似渴地找书读。找不到合适的书,她就偷偷去翻看叔叔的课本。每年过生日,父母亲都会给孩子吃鸡蛋、多给点零花钱,田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逢生日都会把零花钱积攒起来,加上压岁钱一起,去买书。只有镇上才有书店,她必须穿过泥泞小路,徒步走八里路才能到达。她通常是买了书就一边走路一边看,往往人还没到家,图书已经看完几遍了。
十五岁的时候,田岑开始尝试写作。最开始,她只是隔三岔五地记录一点日常见闻和感想。到如今,她一天不写诗就会吃不下、睡不香。
生活里,一半是烟火,一半是清欢。咱们邻家姐姐田岑,硬是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
四
田岑的住房不是很大,但她却分出一大半空间用来藏书。“我可以没钱吃饭,但不能没钱买书、读书。”
一个月前,田岑在湘阴县诗歌散文学会发起“归园‘田’居”读书活动,各界积极响应,县文联负责人熊国庭、刘俊军,作家萧萧、湛鹤霞、陈文革、杜华、徐敏、蒋鑫爱,爱心人士伍继志等人,向田岑书香雅舍捐赠了不少新书,场面很是热闹。
以往,她总是甘当绿叶,默默地垂着浓荫,让鲜花醒目而绚烂地绽放。现在,是该让鲜花反哺反哺这片绿叶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田岑书香雅舍的藏书已达2000册,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图书馆了。
一天,收废品的大叔到她家如厕,被其藏书所震惊:“哎呀!你这里只怕有几百斤书,不要卖给别个,都卖给我吧!”田岑打趣道:“您的收价如何?”“三毛钱一斤。”“我几十块钱一本买来的,您收三毛一斤?加点价咯。”田岑佯装讨价还价,大叔寸步不让,双方最终哈哈而散。
傍晚时分,“围炉煮茶读书会”进入“物质文明建设”环节。湛鹤霞诚邀曹阿娣、萧萧、苏丽雅、付丽等作家会餐。饭桌上继续神侃,当讨论到“生与死”的话题时,田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要把你们讲的全都记录下来。说罢,她果真掏出一个随身携带的白皮小本本,开始认真记起来。
古代文人墨客都有书童,但田岑没有。她自己当自己的书童。
席间,我看到诗人的手,宽厚而粗粝。这让我想起了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里的一句唱词,并不由自主地哼了出来:“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你唱的是花鼓版,我来唱唱京剧版。”苏丽雅是知名京剧票友,她当即翘起兰花指唱将起来。
众人皆抚掌大笑。惟田岑不笑,脸红得像一朵桃花。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