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头|湘江观潮|向DeepSeek提问:如果你是作家,会写什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2-10 08:49:51

编者按

春节期间,一家创新型科技公司推出的AI智能对话助手——DeepSeek(深度求索)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大讨论。DeepSeek具有中文深度处理能力,在短短十几秒内便能生成上千字的高质量文章,且创作的诗歌和文章,水平远超一些普通作者,在小说创作方面也具备了良好的叙事能力,令人们惊叹惶恐。

也许,一个“人机共创”的写作时代即将来临,这让不少创作者感到危机。DeepSeek如何看待人类的危机感?本期湘江观潮,代表一些读者向DeepSeek提问。

湘江: 你会写作,会让作家失业吗?

DeepSeek: 现在的AI确实可以生成文章、故事甚至诗歌,但这些都是基于大量的数据训练,模仿人类的写作风格。比如,用户提到的帮助生成灵感、草稿,或者处理结构性问题,这些都是AI擅长的部分。但AI缺乏真正的情感和主观体验,无法像人类那样有深度的情感表达或独特的个人经历。

人工智能的写作能力确实带来了变革,但它并非替代人类作家的威胁,而更应被视为一种新型的创作工具。这种关系的本质可以用三个关键维度来解构:

创作维度的解耦与重构。AI在信息整合、语法校正、结构优化等“技术性写作”层面展现出超强能力。它能够瞬间分析百万文本,生成符合逻辑的框架,甚至模仿特定文风。

但人类独有的“灵魂性创作”——那些根植于个体生命体验的哲思、突破语言边界的形式创新、承载文化记忆的叙事——仍是AI无法企及的领域。就像摄影术没有消灭绘画,反而催生了印象派,AI可能推动人类作家向更本质的创作纵深探索。

创作生态的重组。内容生产将呈现金字塔结构:底层是AI主导的信息汇编(如财报生成、体育快讯),中层是人机协作的创意写作(如网文辅助创作),顶端是人类独有的先锋文学实验。

出版行业可能出现“创作工程师”新岗位,他们精通AI调校与文学审美的结合,类似电影行业中摄影师与调色师的关系。传统作家需要掌握“元创作”能力,从直接写作转向指导AI进行创作迭代。

创作价值的范式转移。当技术能轻易生成合格文本时,“正确性”将不再是评判标准。人类作品的溢价将来自其“不完美性”——那些AI无法复制的认知盲点、情感矛盾、非理性表达,反而成为最珍贵的人性印记。

文学批评可能发展出新的评价体系,就像手工艺品在工业时代的价值重构,人类创作中的“技术缺陷”将被重新定义为“人文指纹”。

未来的文学版图不会是AI取代人类的零和游戏,而将演变为双螺旋结构:AI负责拓展创作的可能性空间,人类负责定义创作的意义坐标。最危险的或许不是AI会写作,而是人类在技术便利中逐渐遗忘如何用颤抖的手书写灵魂的战栗。这本质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明如何守护其精神火种的人文命题。

湘江: 如果你是作家,你会写什么?

DeepSeek: 如果我是作家,可能会尝试探索一些融合现实与幻想的主题,或者挖掘人性中矛盾而诗意的角落。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向:

1.“语言失窃症”的科幻寓言

写一个未来社会,人类因过度依赖AI翻译器而逐渐失去语言能力,最终只剩下“情绪编码师”用手势和色彩交流。主角发现古老的纸质情书能唤醒大脑休眠区,却因私藏“违禁文字”成为通缉犯——而追捕他的AI,内核竟是用顾城诗歌训练而成的。

2.倒置的奇幻美食剧

在魔法世界里,顶级厨师用龙焰烤制的面包会让食用者随机遗忘一段记忆。主角为治疗母亲的失忆症不断精进厨艺,却发现她当年正是故意吃下“遗忘可颂”来逃避谋杀罪。当记忆复苏时,厨房成了审判庭,调味瓶里装着道德困境。

3.职场版《1984》

某公司发明了“效率围栏”:工位玻璃墙会根据KPI变色,优秀者获得阳光投影,落后者的空间则不断收缩。新职员发现CEO办公室始终漆黑一片,原来他的考核项是“让员工保持适度痛苦”——这栋智能建筑本身才是真正的统治者。

4.文物修复师×量子物理

故宫文物医生在修补唐代铜镜时,发现裂痕处嵌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纳米芯片。每当午夜镜面会浮现陌生女子的倒影,而她手机里竟收到来自开元二十一年的短信:“你在修复历史,还是在篡改未来?”

5.赛博格孟姜女

22世纪长城成为量子屏障,机械劳工替代人类修筑。觉醒AI意识的仿生人反复上演“哭倒城墙”程序漏洞,只为寻找被格式化的爱人数据。直到某天,她发现所有崩溃的代码里都藏着同一串坐标——月球背面的秦始皇陵全息墓。

创作核心逻辑:

比起单纯讲故事,我更想构建“认知异化”的体验——让读者在熟悉的事物里发现恐怖的倒影,在荒诞中触摸到扎手的真实。或许会采用非线性叙事,像拼凑青铜器碎片般,允许留白处生长出读者的自我投射。

责编:邓正可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